初二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
信息1: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解读概要。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主要讲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前大部分教材把近代史的时间限定在1840到1919。根据大多数历史领域专家的意见,近代史下限延长到1949,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矛盾在1919前后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没有根本改变。
2.基本特征
绝对时间不长,但新陈代谢节奏极快,历史内涵非常丰富。
这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长,但却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和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极其迅速的历史时期。晚清以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新陈代谢的节奏很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与斗争,其历史内涵极其丰富。
现代中国是由古代中国演变而来的。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可以发现,一些主导中国传统社会变迁的因素,如传统政治制度、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现代社会中仍在发挥作用,对塑造近代中国历史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相遇,国门的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历史不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潮流,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艰难地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相互融合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对近代中国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现在现实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近代史中找到。相反,了解现实往往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了解。因此,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要从古今、中西、新旧、传统、现代等角度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从而理清历史演变的脉络。
因此,在编写时,我们始终紧扣独立和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来构建教材框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征程,了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是如何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进行斗争和探索的,这些斗争和探索是多么艰难曲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从中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3.教材的体例安排
这本教科书由7个单元和25课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分别插入了四节探究活动课。前五个单元基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历史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通史的风格;最后两个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专门的历史。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了我们对110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
前五个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二单元介绍前80年的历史,包括两条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陷的,即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是中国是如何从沉沦中奋起,摆脱被殖民和奴役的,即中国人民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总的来说,前一条线描述的是近代中国的衰落和没落,后一条线描述的是中国的崛起和进步。
第三、四、五单元讲的是最近三十年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几条线:一是中国的建立和他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二是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在大陆统治崩溃的历史;第三是帝国主义侵略。这些线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交织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不断演变,共同塑造了最近30年的历史观。教科书一般按时间顺序编排,试图揭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第二,紧扣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独立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的基本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现代化。独立和现代化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近代以来屡遭侵略,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但是,民族独立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国力的基础上,除了努力实现现代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中国的国力。
1.注意揭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特点、危害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外国列强侵华发展的特点是:规模越来越大,程度日益加深。甲午战争是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之前,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其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此后,军事侵略与政治侵略、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夺取更多的经济和政治权益。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列强的侵略有一个从“有形分割”到“无形分割”的转变。所谓“有形瓜分”,主要是指割地,获取战争赔款;“隐形瓜分”主要是指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开办银行、给予清政府政治贷款、划分“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攻击手段更隐蔽,危害更大。到19年底,中国有被肢解瓜分的危险。为了揭示从19年底开始,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特点和中国面临的危机,我们不仅以表格的形式做了介绍,还在课后的“读图”中选取了一幅时局图,直观地揭示了当时的基本情况。
揭露外国侵略的残酷和危害。第四单元揭露了日本的法西斯罪行。第13课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标题,用大字描述,小字介绍,并配有图片、敌方资料(东京每日新闻关于日本士兵“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我的【铁证(1)国民党军医的曝光】和第三方资料【铁证(2)关于美。这种材料的整理,客观全面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很有说服力,也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的企图。
2.注意表现民族斗争的曲折历程,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一切旨在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为都是斗争。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奋斗史。在课本里,我们写的是带着感情的反抗。比如第二课,写边境危机的时候,我们介绍了左的《余云远征记》;写甲午战争斗争的时候,写的是邓世昌的自我沉沦。第四单元《抗日战争》,用大量的事例和材料,突出了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韧、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精神。
斗争有各种形式。不同的斗争形式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经历。在这方面,教科书不仅介绍了历史事实,还恰当地总结了民族斗争的经验。比如《1》一课,在描写林则徐抗击英国的斗争时,在肯定其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的同时,也突出了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以表明反侵略斗争与开放新知相结合才是民族斗争的正确道路。
3.力求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彰显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脉络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历史选择。
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近代以来,围绕反帝反封建、中国独立富强的历史主题,斗争与变革层出不穷,可谓风起云涌。这些变化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重叠递进的特点。总的来说,后变是基于对前变的深刻反思,是对前变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在前变的过程中往往容纳了一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合理内容,但又有所超越。这些社会变革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力图生动地展示近代社会变迁的曲折历程,揭示各种变迁之间的联系和转折,阐明每一次变迁在推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比如,在描写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时,一方面力求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又力图说明两次鸦片战争与“师夷长技”思潮和“洋务运动”兴起的因果关系。甲午战争的失败与维新改良和共和革命的兴起之间的因果联系;辛亥革命后的历史波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中国的诞生有着因果关系。抗日战争与战后反对蒋介石独裁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因果关系等。,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中国不断探索进步的时代精神,从历史事实中理解“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的历史真理。
近代中国的历史征程曲折而艰难。中华民族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借鉴世界人类进步成果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对独立和现代化的探索必须与中国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在教材中,既注重充分展现近代仁人志士奋力寻找救国之路的历史征程,又对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念先于时代潮流给予历史肯定和褒奖。同时,我们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展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过去那些过渡环节的历史局限性和教训,让学生从屡遭失败的历史悲凉中体验我们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和他的社会改革主张,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
正文内容力求有理有据,尽可能介绍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挖掘具有深刻寓意和思想教育功能的史实或个案,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围绕国情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强调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民族忧患意识、正确认识社会变迁、中西文化崩溃、建立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的有机渗透,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甲午战争前购买先进船只计划搁浅的史实引出对清政权制度抵御外侮不足的深入分析,并以当时民众的感受说明该事件对一代少年的心理震撼(吴);被八国联军打败后,慈禧会见各国外交大臣时的媚态,表明了清政权的外交态度,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做了铺垫。
第14课的照片、小字和“读书卡”讲述了聂和两个获救的日本女孩的故事。特别是给日本官兵的信,朴实、正义、真挚、感人,既说明了情况,又斥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资料是中日两国正确对待过去历史问题的优秀教材,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批判。
在课文中,我们还适当增加了一些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名言和歌谣,如谭嗣同的诗、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语录》、抗日战争时期的名曲《松花江上》、吉鸿昌的殉难词、杨虎城的《勿忘国耻》手迹、张学良关于抗日决心的寄语、《八百壮士歌》等,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和求变精神。
四、设置两个单元,介绍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国门打开,新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人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这些内容虽然在以前的教材中有介绍,但都比较简略。事实上,这些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交通和通讯手段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信息的快速传递、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拓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发型、服饰、称谓、礼仪等,都隐含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是整个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这些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完美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急剧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特征。
因此,我们安排了两个单元,总容量为7节课,来介绍这些知识。在编排上,我们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形式,尽可能简洁地描述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百年来的变化速度,从新旧变化中体会到社会变化的动力和方式。这两个单元的部分内容是用感情的笔触写出来的。如18课在介绍“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介绍了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事迹;在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第23课描述了詹、侯、李和华等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希望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
信息2:
第一单元侵略和反抗
鸦片战争
1.英国鸦片战争的根源:9世纪上半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禁烟,进行暗访和秘密调查,抓捕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滩销毁了鸦片,这是中国人民反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场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3.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的表格和第9页的图片)。
3.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1853占领南京改天京,定都,建立了对抗清朝的政权。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出兵北伐和西征。
第三课收复新疆
作为钦差大臣,左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出”的策略收复新疆。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省。
第4课中日战争中日战争
1894-1895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是针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2.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丧丑条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新生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现代化探索
第六课洋务运动
1.19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不息”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来又以“求财”为口号开办了一些平民产业,比如李鸿章在上海的建立。湖北纺织布局等。70-80年代组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史静文同博物馆成立于1938+0862年,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学校。
2.评价洋务运动(内容在第30页,重点关注)
第7课1898年的改革运动
1.1895年春,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2.1898年6月至9月,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第八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钟惺会。1905年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采取推翻清朝、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社刊》创刊。
2.1911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1915、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主四反为主要内容抨击尊孔,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18、李大钊发表《老百姓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影响了后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建立* * *
1.1965438+200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与德国签订“和约”,惩治汉奸,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曹儒林等汉奸被撤职,他们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192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创建于1.1924,由周恩来任校长,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2.1926,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孙、张;主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和盛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的主力;他毕业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迁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在国外投靠帝国主义,在国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 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起进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红军不怕远征。
从1.1934 10到1936 10,中国工农红军在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1.935 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解决了薄谷开来等人的军事和组织错误,取消了薄谷开来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由毛泽东和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就是党的历史。
3.长征途中,我们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936、10年6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难忘的9月18日
1.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侵略。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于6月1936+2月12发动了“Xi事件”。事件发生后,中国举国上下都* *了。
宁为亡魂,不做亡国奴
1.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中国人民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事变中,童、赵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937 65438+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内,超过30万中国居民被屠杀。
用血肉筑成长城
1.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了粉碎敌人的“牢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日军的最大战役。国民党军于1938年春在台儿庄大获全胜。
2.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自由发动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中国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内战篝火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内战和欺骗人民,毛泽东被邀请到重庆谈判。从+0945年8月到+65438年10月,为了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菲等陪同下,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和平。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十月十日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领兵进大别山,威胁南京、武汉,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开始。
战略大决战
从1.1948年9月到1949年6月,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开着小车发动的),并于九四九年初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49666 . 68668686666(P98)三大战役的胜利,歼灭和整编了150多万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主力基本消灭,大大加速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第6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排名第一的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兴办了盛达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以及学校和慈善事业。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战后又被吞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1872创办于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65438课+0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张静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著有《制碱》一书,其制碱方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近代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代表是魏源和严复。魏源编著了一本名为《海疆图》的书,系统地介绍了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著的目的是“向洋人学习,掌握他们控制洋人的技巧”。严复是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自然进化论》,阐述了“自然选择是生存的唯一途径”。
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2)
1.戊戌变法期间,史静大学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5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3.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徐悲鸿的代表作有《愚公依山》等。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