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头发的故事》简介
《头发的故事》描述了小说主人公N先生因《头发的故事》而引发的经历和感受。清初扬州、嘉定一带的人,因为不想拖辫子,才有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场”。
到了清末,没有辫子了,成了“造反”。N先生从国外回来,被骂“冒失鬼”、“假洋鬼子”,剪了头发的女人不能进学校。直到辛亥革命后,人们才有了分辫的自由。所以,从头发的故事到辛亥革命。N先生讽刺辛亥革命九年后的北京“双十节”。
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的独白为方式,围绕男人的辫子、发辫、女人的理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引发的一波三折,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怒。小说通过人物的独白,抒情而生动。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0写的短篇小说。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据1925 10 10月30日鲁迅的《从胡子到牙齿》记载:“清初,因为编辫子被杀的人很多。民国成立后,辫子终于剪了。即使不确定以后还会挖出什么样的猫腻,也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所以我对自己的头发漠不关心,对女人该不该剪头发的问题漠不关心,因为我不是去做桂花油,也不是去卖烫发剪:自己不做事,就不能容忍。
到了民国九年,住在我公寓的一位小姐考上了高等女子师范,剪了头发,没办法梳盘龙髻或S髻。这时候我才明白,虽然已经是民国九年了,但还是有人嫉妒剪头发的女人,这和清末剪头发的男人是一样的。校长M先生虽然被上天夺去了精神,头都快秃了,但他认为女人的头发是命中注定的,示意她留着。
我试着疏通了几次,都没有效果。甚至我还惹上了麻烦,于是“多愁善感”,随口呻吟了一句关于头发的故事。"
百度百科-头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