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去哪里了?
官方声明:文健皇帝烧毁了他的宫殿并自焚。
据唐太宗记载,燕王朱迪入京时,文健也想出来迎接太子,但他自言自语地叹道:“怎能相见?”不得已,他下令烧毁宫殿,顿时大火熊熊。文健和他的皇后马史跳进火里自焚,他的大部分妃嫔和随从也随他一起死去。燕王朱迪入宫后,找了他三天。宫中的侍从说文健皇帝自焚,并从火中拖出一具烧焦的尸体为证。王子看到尸体时,分不清男女。太可怕了。朱迪非常难过,他抚着尸体痛哭流涕,说他只是来帮助皇帝学会做好人。你为什么要寻找自己的路?他继承皇位后,必须和天子一起“埋葬文健”。后来,燕王朱迪派了一个官员去祭祀,并离开了三天。《明史》和《方孝孺传》都持这种观点。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因为朱迪曾三次修改《太宗实录》,目的是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永乐王朝没有留下文健皇帝的死亡记录,甚至连文健时期的档案和朱朱笔记都被销毁了。天顺、郑德之后,关于文健之死的史料开始增多。所以越早的史料越模糊,越晚的史料越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曾向张打听的下落。张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传于死者,说是帝难师时入城,即剪了头发,走出无间道,然后周游列国,人不知。”可见首辅张也倾向于说他的死。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谣言已经传入皇帝的耳朵,此时谈论文健之死已经不再是一个忌讳的话题。
其他记载:朱迪派郑和下西洋。
《明史·姚传》和《胡萌传》中记载,明太祖称帝后,对皇帝自焚而死产生了怀疑,听到了许多谣言。一些人告诉他,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文健皇帝剪了他的头发,出家了。他逮捕了文健的记录大师溥洽,把他关在监狱里十多年,迫使他供出文健的下落。《明史·列传》载:“惠帝之崩,因火而起,或言逸。旧大臣们更听话,皇帝(指成祖)对此表示怀疑。(永乐)五年,发御书,访仙人张邋遢,游遍天下,暗中观察皇帝的存在,所以是离开时间最长的。”即以发御书、找张不修边幅的名义,让各大家族给走访县、乡、市,寻找皇帝的下落,历时16年。这里说的邋遢张就是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怪的人,不修边幅,反复无常。据说他一天能走几千英里。成祖很重视胡颖对文健的调查,不允许胡颖以母亲身份提出“丁酉”的请求(某官员父母去世,应服丧三年,称为丁酉)。
《明史》说:“我到之前,盛传文健下海,皇帝派几代内大臣郑和下海,我才起了疑心。”也就是说,朱迪得不到确切的消息,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寻踪”。当时有很多中国人去南洋。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部分手下逃到南阳开拓移民。附近的一些人证实,文健皇帝在泉州开元寺避难,在开元寺起航,最后隐居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海岸。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只是推测。
文健的祖先朱迪担心在南洋召集中国人,或者号召南洋各国以宗主的身份起兵。因此,他很不放心,特地派郑和下西洋几次,一是为了提高国威,二是为了寻找文健的踪迹。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死于海外,欲追述之,欲以炫耀兵力于异国,以示中国之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他和朋友王景弘下西洋,他们带了二万七千八百多名士兵和更多的金币。”在郑和的船队中,还有一部分锦衣卫,他们负责调查和探索文健的踪迹。
民间传说:出家环游世界。
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称帝前是个游方和尚吧。明清两代的历史学家一直推测文健皇帝出家并周游世界。甚至有人根据《推背图》第二十八图中“家有飞鸟,郊有尼姑”和“真龙游天下,我家在外”的四句话,推测文健皇帝乔装尼姑,以躲避明成祖的追捕,最终游遍天下。
据《明史》记载,文健逃离南京后,与杨应能、叶希贤和季承两位僧人周游世界。《明史》说,为了逃避抓捕,他“西游重庆,东去天台,转湘府,居粤西,中间在白龙扎坛,在罗勇作诗一首,入荆楚故里,幸为史宾第一”。
在中国西南的几个省份,有很多关于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记载了文健皇帝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留下的遗迹:“有两棵巨杉,并肩而立,由三个人抱着;西植毁于火,乃文君所植。折又西半里,为白云观,遂由文君造山;前后搁板是双层的。后亭前门槛下有泉有脊,为‘跪勺泉’。下到北通就知道你的石头技术了。不富不干就拿勺子,所以叫‘跪’,是神龙造文君提供的。.....洞的左边是供奉文帝雕像的亭子(亭子名字叫‘隐龙’,像是过去在佛阁里,现在移到这里了),是巡抚的使臣胡所建,遥望前面的远山,右边是米洞,不掩洞门,再望山顶。”
一些书也记载了文健皇帝的诗。虽然无法判断后人是否在造假,但其中一些符合文健皇帝的身份。下面这首诗据说是文健在朱槿(今贵州广顺)避难时写的:
一夜之间沙尘突然入侵南方,命运号移动到了世界的中心。
凤凰归丹山,红日远,蛟龙归大海。
紫似星犹拱,玉无声漏,水沉。
今夜回望故宫,六院依旧期待翠花。
有100多条相关语句。
相对于史料中的传说,现代人更喜欢用历史痕迹进行考证今年2月,在南京明城墙清凉门段发现了一条涵洞。据推测,文健皇帝就是从这条暗渠逃出来的。那么文健皇帝逃跑后去了哪里呢?全国流传着100多个关于文健的故事。以下故事影响较大,证据较多。
江苏吴县说。《文汇报》记者徐作胜曾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走访江苏吴县,发现了一些文健皇帝驾崩后留下的遗迹和遗物。结合文献资料,他认为文健皇帝当年离开禁宫后,被溥洽和尚所救,一直躲藏在江苏吴县福塞集。从此一心出家,无心兴国。没过多久,便隐退到了姚禅寺。在姚的守护下,皇帝躲进了穹山上的御驾殿,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在这里去世,时年47岁,葬在殿后山坡上。
湖南永州说。2007年,湖南永州市新田县文物考古人员在新田与宁远交界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城堡——大观堡,疑似皇帝文健的避难所。武当山(今新田县南武当山)有碑文曰:“明代粤西有僧名智者登峰,爱山青山,云重于顶,意为挂锡。”有人怀疑这个叫明贤的老和尚就是去过粤西的建文帝。
福建宁德说。2008年,福建宁德市金瀚乡上金陂村发现一座古墓,没有墓碑,没有建造日期,形态奇特。一些专家认为这座陵墓是文健的陵墓。上晋北古墓的形制、格局、构件、构件纹饰都体现了明代皇陵的特征。这座墓的佛塔上镌刻着“第三代佛教高僧赐金佛圆明塔”,但没有刻朝代和年份。当地一些专家提出,这个签名暗示了建文帝的身份。此外,当地还发现了郑洽后裔、云锦袈裟等其他证据。
补充信息:
明惠帝朱允炆(1377 65438+2月5日-?),明朝第二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文怡亲王朱标的次子,取名“文健”。
1368年二月,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但朱标早逝。朱元璋封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几天后,他的皇帝朱允炆在当时的首都南京登基,享年21岁。朱元璋生前曾分封子孙到各地做俘虏,导致俘虏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死后,文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割据诸侯,严重威胁了诸侯王的利益。在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文健的叔父朱迪起兵南下,史称“靖南之战”。1402年,朱迪入侵都城南京,战时下落不明。同年,朱迪即位,即明成祖。第二年,永乐改为元朝,北平改为北京。文健的下落成了“明史第一疑案”。
传说朱允炆聪明、孝顺、正直,是一位仁厚的儒者。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统治期间的国内发展,没有可信的材料。文健统治时期的档案和笔记全部被销毁,私人账户几乎被禁止。永乐时期的正史掩盖了文健的年号,人为地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到洪武35年(1399 ~1402):这一时期曾被史学界称为“废政”时期。万历皇帝在1595 10年恢复了文健的年号,这是作为流产的编纂明史计划的一部分提出的。242年后,1644年7月,南明君主斧王朱友松决定其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帝”。选择后一个尊称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文健皇帝没有死于皇宫大火,而是自愿退位给他的叔叔,以减轻内战的普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