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提西路军的历史?
在他的领导下,红军分为左右两军。左路军由红军总指挥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参谋长刘伯承)领导,右路军由红军前方敌指挥部(总司令许、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领导。
毛尔盖会议确立以右路军为主力打通北通道,左路军靠近右路军。但张仍坚持南下,同时不断为前敌指挥部发电,试图使南下之利,北上之弊。
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在毛尔盖会议上也同意北上,但后来在张电报的影响下改变了主意。
陈昌浩是鄂豫皖川陕苏区“三驾马车”(张、陈、徐)之一。他在历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一个特点或者说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主见。这一缺点不仅是红军“分裂”的一大原因,也是后来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陈昌浩改变主意,同意南下。总司令许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不想看到红军分裂。
许帅在回忆录中回忆说,陈昌浩改变主意后,X亲自到他的住处征求意见,实际上是让他表态。许帅回答说:“既然两军相遇,就不宜分开。四方面军分成两半,恐怕不好。”x“看到我的态度,也没说别的,叫我早点睡。”
正是这个决定,让许帅“后悔终生”
由于陈昌浩和许都同意南下,中央决定由红1和3军团单独北上。他们趁着夜色偷偷行进,没有通知陈、徐等人。第二天,下面的人赶来报告,叶剑英参谋长失踪了,中央红军连夜离开了。
一时间,整个前敌指挥部一片茫然和迷茫的气氛。许帅“惊呆了,坐在床板上,半个小时说不出话来。”
这时前方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走了,但也有人警告他们,问他们要不要打。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陈昌浩又犹豫了。最后,他询问了许帅的意见。许帅说:“红军怎么打红军?”反正不能打!"
许帅态度坚决,陈昌浩见状也同意了许帅的决定,避免了一场悲剧。
中央红军独自北上,这对许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他“忍不住偷偷哭”,甚至动了“带个警卫,骑到中央后”的念头。
据说,这些年他与张、陈的合作并不愉快,时有分歧和争吵。许帅坦言,陈昌浩在军中威望很高。他不点头,就动不了队伍。况且他是看着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我很难接受被分成两半并分道扬镳,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情感上。”许帅说,“这可能是我的弱点……”
一、四方面军会师前,许帅同意北上方针。然而,由于自身的困难和诚实的性格,许帅未能为此而努力,甚至“犯下了终身羞愧的错误”
许帅晚年反思此事时写道:“由于我当时水平不高,没有站在原则和战略的高度看问题。”我希望中央能说服张。“如果实在不行,我宁愿等,不然就要一起南下了。”“结果摔了。”
许帅的反思是真诚和深刻的,我们不应该过于苛刻。
他留下后,与朱先生、刘帅等同志团结一致,对红四方面军最后的北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部队南下既然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既定事实,即使不认同张的割据,也要尽力为部队寻找生机,充分发挥其指挥作用,这也是爱护红军的一种表现。
红四方面军和部分红军同志南下后,遭受了一系列牺牲,尤其是百丈之战,损失近万人。再加上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下了十年一遇的大雪,给部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补给也越来越困难。结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南向路线的错误。
这时,(林玉英)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回来了,于是张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被迫同意北上陕甘。
在去北方的路上,张曾当众流下眼泪,说“我要死了。我要去陕北坐牢……”。可见张知道是有罪的。
而陈昌浩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陈昌浩在指挥西路军时更加犹豫不决。为了“洗白自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即从支持张分裂的极端跳到一切重要、盲从、请示、胆怯的极端。遇到事情,我只听命令,但绝不会独断专行,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应该说,西路军一次次丧失宝贵的机会,最后几乎全军覆没,陈昌浩同志难辞其咎。
西路军失败后,陈昌浩和许帅一起回到延安。途中,他遇到一个老乡,决定“多休息几天再走”。许帅独自踏上了归途,一路上历尽艰难困苦,终于回到了延安。即使路途艰难,许帅依然保留着组织给他的路费(十几个金戒指),拒绝随便花。他坚毅的性格令人感动。
到达延安后,张闻天同志严厉批评了许帅,但许帅没有说话。他觉得既然被标记的军队打了败仗,“就应该批评、撤职、斩首”。但X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哪里有鸡,哪里就有蛋。”这感动了许帅。
另一方面,陈昌浩在老家病重,后又回到湖北老家休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他才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