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鲍彤的西夏史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党项原是甘南、川北羌族的一支。转战甘肃、宁夏、陕北后,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据史料记载,党项长期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党项首领就带领部落加入唐朝,被册封为李,后来成为唐朝的藩镇。北宋仁宗元年(1032),宋廷封元昊为西平,赐姓赵。随后,元昊先以武力解决了与吐蕃的矛盾,然后西进,用回纥攻占了瓜州(今甘肃安西)、沙洲(今甘肃敦煌)、宿州(今甘肃酒泉),从而完成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元昊称帝后,建立大夏政权,改天赐延礼,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史称西夏。全盛时期,其疆域是“东临黄河,西接玉门,南接小关,北接大漠,一万余里之地,以贺兰山为固”。

从文献上看,西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西、河外诸州和黄河东岸的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这些地方大多土地肥沃,有水利设施;"这块土地盛产谷物,尤其是大米和小麦."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汉人,这对西夏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成立了“牧群公司”进行管理。恒山以北和河西走廊是当时最好的牧场,水草丰富;从事畜牧业的多为党项人、吐蕃人、回鹘人,畜牧业产品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夏的手工业以毛纺织为特色,地毯、毡制品和毛毯成为出口创汇的名优产品。造纸、印刷、酿造也相当标准;采矿、冶铁、陶瓷、金银器多由官府作坊生产,所制兵器享有盛誉;盐业也很发达,兖州(今陕西定边)出产的青花盐畅销关陇等地,是西夏对外贸易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除了西夏兴庆府、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西平府作为内销的主要集散地外,商业贸易主要是与宋朝建立垄断市场,在边境开辟“和平市场”。宋代两大垄断市场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高平寨(今宁夏固原西北)规模最大,双方设立专门的贸易机构交换所需商品。当时,专卖贸易是西夏形成大宗税收的重要方式。货币流通方面,由于西夏铜资源匮乏,主要使用宋币和少量辽币;景宗元昊称帝改元后,采纳谋士张远的建议,“联辽制宋”,与宋作战。经过持续数年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丁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战役,5月双方达成停战议和,宋每年赐银。

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父亲李德铭在世时,他不愿推行联辽、联木松的政策。他认为党乡要独立,首要的是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他继位后,不再接受爵位,抛弃了唐宋以来赋予的姓氏。改姓为明姓,取名肖骁,自称“伍兹”,中文意思是“清田字”。随后,秃顶令、服饰、文字、简单礼仪、官制相继实施。特别是他亲自策划创制西夏文,命大臣叶立人荣等人参照汉字,诠释成《舒凡》十二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即西夏文。颁布之日,举行盛大仪式庆祝,以示其重要性。并专门成立了汉字学院和汉字学院,选拔中国有才能的党项人和汉人主持文书的解释工作;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民间普及,西夏文字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应用文字。这无疑是西夏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薛范与范蠡、汉学与韩立之争不断,导致宋夏战争不断。景宗元昊与宋媾和后,以“夏”的名义成为诸侯,以换取宋的大量“岁礼”。骗以扬汉抑樊,复李姓;虽然多次率军入侵宋领地,但最终还是与宋讲和。八岁的李秉昌即位后,梁太后便是摄政王。梁虽然是汉人,但为了拉拢党项贵族,采取了兴富抑汉的政策。在与宋朝的关系上,梁太后抛弃了宗彝当政时与宋朝达成的和平协议,年复一年地诉诸战争,以战争的手段向宋朝索取更丰厚的礼物。然而事与愿违,一起战争,“年是给的,城也是独的”;西夏战争虽以胜利告终,但由于国力有限,无法承担战争成本,导致民生困苦;导致财力枯竭,物价暴涨,规模达到数万元,民怨沸腾。

崇宗皇帝李干顺三岁即位,是西夏第四代皇帝。由于其年幼无知,第二代太后梁仍执掌朝政。梁母党采取附辽反宋的民族政策,继续与宋作战。并扬言拜宗,亲自侵宋。因为不得人心,梁皇后被九九毒杀后,十六岁的崇宗开始领导朝政,改变国策依附辽宋,对西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喜欢跳舞和写作,所以附庸风雅,非常推崇中国文化;为了改变西夏的陋习,强化党项贵族的封建意识,他采纳了汉朝官员程雪元稹的建议,“士之行,莫过于孝,学国之范,莫过于儒”。他还下令将汉学定为薛范以外的“国学”,请有学问的人专门研究汉学;并设立德政,用公款提供粮食,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为朝廷培养合适的官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