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卖银是合法的。
美好的时光会凝结成历史,然后在远方等待,只要你坚持,它总会到来。一切美好都会随着时间而走。
云南多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不同的银器艺术文化,既有中原传统文化,又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在中国银器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说到银器,大多数人最初的记忆或印象可能来自于古代电视剧或电影中能检验食物是否有毒的银针。仔细研究的话,银器在中国和云南都不是不可小觑的东西。
白银之于云南,就像它的云,它的风,它的四季风光,它的众多民族,这是七色之一。
银手镯是云南姑娘最喜欢佩戴的饰品。当他们的孙女长成苗条的女孩时,上了年纪的老妇人总是翻箱倒柜地找出她们过去戴的银手镯,用一块方形的法兰绒轻轻擦拭,然后亲手送给晚辈。有她们美好的少女时代,有她们的喜怒哀乐,有她们的志向和梦想。
云南是银器制作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云南土著人民就已经制作出精美的银器。此后,经过汉代南诏大理国至唐宋时期,云南银器的加工技术日趋成熟。
此后,在各个时代乃至当代,云南的银器经营经久不衰,大有问鼎中原之势。
南诏国和大理国都存在了500年左右,它们的时代和唐宋帝国大致相同。在古代云南史料中,这两个国家被称为“佛国”和“苗乡国”。
由于佛教盛行,遗留至今的佛教文物相当丰富,其中银器制品蔚为壮观。最典型的是大理三塔寺出土的宋代镀银金翅鸟。这只鸟造型优美,展开翅膀,头上有羽冠,脖子和尾羽呈火焰状,尾羽上有五个水晶球。
(镀银金翅鸟)
在云南还有一种取金银结合特有的合金铜(黑铜)的工艺。这个工艺和错金错银的区别在于需要热加工而不是冷镶嵌和粘接。其特点不仅能与花纹槽完全匹配且牢固,还能将银放入极细且难以嵌入的线槽中,使花纹更加精细。
(黑铜去银锅)
在云南,大量的白银主要用于制作首饰、器皿和宗教器具。在南诏,大理的贵族器皿和家庭用具大多以金银为主。
纵观云南银器的使用和发展,从品种类别来看,云南各民族使用的银器有碗、杯、盘、筷、罐、盒、管、烟管、佛像、香炉、转经筒、保命符、画框、钢杵、面具、刀鞘以及各种头饰、胸饰、帽、衣、饰。......
纯银首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很多工序是机械化无法替代的,必须手工操作,非常复杂。仔细说,银器的加工工序不止十三道。
设计-组装-选材-熔化-凿锤-拉丝-制模-充模-雕刻-金银错位-熔化-组合焊接-清洗-打磨-抛光。
每一件手工首饰都是由加工师傅精心制作的。手工操作赋予了它的工匠们内在的本质、精神和精神。粗糙的手有温度,柔软的心有感情。所有有灵魂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来自冰冷的机器,更不可能来自一颗功利的心。
说到云南银器,就不得不说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和东巴文化发祥地丽江之间,大理州鹤庆县西北凤凰山脚下的银水乡新华村。
(银都水乡新华村)
苍凉苍劲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成就了一条村银器路。
新华村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南诏时期,这里就锻造了民间手工艺品,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历史上新华工匠以“合川工匠”闻名中外。
“天有仙鹤云,翼有九万里飞;石村开石门,小锤敲千年。”这是鹤庆新华村石头村雄伟大门上的对联。
千百年来,精美、丰富、多样的具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手工银器,从这个村落,沿着蜿蜒悠远的茶马古道,一直深入到西藏、甘肃、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地。
如今,在这个美丽的白族村,虽然旅游业的发展使村庄变得热闹起来,但村民的生活仍然是安静而传统的。
空中经常有叮叮当当的锤击声,从日落一直持续到深夜。“小锤敲千年”是工匠们常说的一句话。
正是因为苦心孤诣,一遍遍推敲细节,才让65438+万年被小锤子锤出来的新华村,有了“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鹤庆新华”的自信,有了65438+如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传奇大师、银器锻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穆等。
(新华村世界级大师——寸发标)
(银器锻造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冰妈妈)
......
自古以来,银就被广泛使用。虽然在价格上不如其他贵金属,但功能却远高于其他贵金属。据医书《本草纲目》记载,银有“宁五脏、宁心神、治惊悸、强筋骨、宁心明目”之功效。
所以古代有给孩子戴银锁包、银手镯的习俗。银有利于给孩子排除胎毒,有安神、驱邪、安神的作用。这一习俗至今广为流行。
人们一直误解云南少数民族的富裕是靠全身穿金银来炫耀的。谁能承载一生的财富,谁能拥有千年的财富?他们展现的不是财富,而是美和精神。他们佩戴的是一个充满民族追求、创造、信仰和寄托的美好信物。
白银作为财富,最终会被消费和挥霍,只有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精神才能永存。
END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