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

该书虽然只有五万多字,但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沈伟斌所说:“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想法:想知道学术含量有多高。

这本书写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

内容不拘泥于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在方法上,作者从整体上把握了演变趋势,表现了作者潜心思考的写作风格。

想法:我还没意识到

从外交和内政的关系开始

全书* * *共分四章,梳理了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第一章谈外敌入侵;第二章讲内忧。这就是救国救民计划的背景,说明中国不学习西方,不变革,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章讲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也是第一个方案;第四章谈三个方案,即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样的布局形成了第一、二章是因,第三、四章是果的因果关系。

保留原文,不因其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成果,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改动之前的文本。

想法:这是陈旭麓在《岳麓书社》的序言中说的。

然而,在19世纪,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如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具决定性的莫过于知识水平。

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提问,以列表的形式回答(第一,第二...)

西方中世纪的政治形势和中国春秋时期很像,文艺复兴以后的情况和我们战国时期很像。在列强的生活中,西方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坚持家庭和家乡的概念。

我们康熙年间,俄国有幸出了个大彼得,以专制皇帝的至高无上改名换姓,隐姓埋名去西欧学造船炼钢。后来,他邀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人员到俄国来帮助他进行改革。当时很多俄罗斯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地战斗到底,甚至把首都迁到了一个偏远但沿海的涅瓦河畔,因为他想靠近大海,方便与现代文化的发源地西欧交流。

想法:彼得大帝决心改革。

我们应该注意帝国主义是如何压迫我们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每个时期的抵抗计划。特别要分析每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如果我们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将为抗日战争和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想法: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近代史的重要性。无论古代中国多么辉煌,多么强大,更重要的是从艰难困苦的近代史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个制度和仪式的问题已经成为外交关系的一大障碍,“中国”绝不会通融。

想法:古代中国不承认其他国家的平等。如果各国使节来了,他们会把中国当国家来尊重,假装是附庸。

当时的中国不懂外交,只知道“剿抚洋人”。

当时的贸易制度也比较特殊,西方商人仅限于广州。

在广州,外地人也不自由。夏秋是买卖季节,可以住在广州十三行。出售后,他们必须去澳门过冬。十三家银行被中国政府指定与外国人做生意。十三行永远是十三行的领导,是政府的谈判者。广州官员的命令都是由总公司传达给外商的,外商给官员的呈文也是由总公司传达的。

海关关税以前很轻,平均只有4%。清政府并不重视关税收入,但官员们强加的坏规则极其沉重,即使加上正常的税收,也只有收购价的20%。

外地人每次交税都要经过一个讨价还价的谈判,所以很不耐烦。

当时的中国不重视法律权利。

想法:在“治外法权”之前,清政府不愿意处理外国人的案件。所以“治外法权”之后,清政府并没有觉得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清政府觉得赔款和五口通商更可恶。一方面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让洋人无处不在,使得洋人的入侵更加防不胜防。

鸦片战争前,我们拒绝给予外国同等待遇。将来,他们不会给我们平等的待遇。

一个政治家应该负责引导舆论。如果没有引导,或者引导没有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哎?而文祥从未回头,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闭关锁国时代。他们大胆前进,在国际生活中寻找新的出路。让我们这些研究近代史的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新的精神并不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在20年后的咸日之末、咸日之初才出现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

想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无动于衷,他不觉得自己穷,也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善。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恰逢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这些官员才意识到船炮的威力,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二十年后才想起改革。

虽然外交在近代史上很重要,但内政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根本因素。

比如一战前德国外交失败,战争也是。但因为德国健全的内政,战后二十年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地位,这就是自力更生。

想法:德国外交是怎么失败的?

这是中国几千年的陷阱。即使是圣贤也难逃其咎。一方面,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如何用科学来控制生育;另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利用科学来提高产量。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荒而不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略有提高。这是普通人眼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天增加,荒地一天天减少。而且新开垦的土地要么土质差,要么水分不足,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莫名其妙的,老百姓只好烧香拜佛,哀叹自己的厄运。

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周期。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和开国元勋大多出身民间,俸禄极薄。在他们的心目中,奢侈的标准很低,他们更同情人民的苦难,工作也更认真。这是一个内政昌盛,吏治清明的时代。后来统治阶级的欲望逐渐增强,奢侈标准也相应提高,所以官员的腐败也大大改善。

日后他成为大事,不是因为清政府和官僚自动把政权交给他,而是因为他们的失败迫使他们要求曾国藩出来服务,迫使他们给他做事的机会和权利。

理念:机会永远是自己争取的。

另外,湘军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军人只知道有一个直接上级军官,没有最高指挥官,更没有国家。

有一次,曾国荃回老家征兵,把原来的部队交给曾国藩暂管。这些部队不守规矩。郭汜无奈,只得催权国速回寨。所以湘军是私军的开始。

想法:只认识直接上级军官,不认识最高指挥官。

没事就把外国武器斥之为奇技淫巧,以为不用学;如果有事,外兵器会变得奇怪神奇,以为学不会。

苏子瞻说:“无话可说的时候,做个名就够了,但总让人难以相信;说到某件事,看信就够了,不过是平常事。”

想法:没事的时候说出来就够了,但是总是很难让人相信。事情发生了就足以让人相信,问题是已经太晚了。

军队的现代化是第一位的,需要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所以有江南和天津两个机械厂。事实上,这两个工厂大部分是兵工厂。第二,新的军事装备必须有技术人员来驾驶,所以我们成立了军事装备学校,派军官出国学习。第三,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有造船厂、电报局、铁路大楼。第四,新的国防费用比旧的多几倍。绝对不能用中世纪的生产来负担现代国防。所以李鸿章想成立招商局,管理长江沿岸的交通,办布厂收回权利,开煤矿金矿增加收入。

想法:一次扣一环。

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在预见到各种需求的情况下提前制定建设计划。起初,他们只知道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性。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了一步之后,发现还要再走一步;走得更远之后,还要走得更远。事实上,它必须结束才能生效。

想法:当时洋务运动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但是地方官员意识到他们想学习西方的技术,所以他们迈出了一步...学习和做事也是如此,也许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但是当他们走出去开始了,剩下的自然就来了,万事开头难。

曾国藩等自强运动领袖虽然走了一条好的路线,却无法救国救民。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于它们的不完整。他们为什么不彻底?部分是因为他们不想彻底,大部分是因为时代不允许他们彻底。

观点: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对西方的认识不全面。没人留学过,更没人出过国。第二,他们推崇西方科学,知道科学是机械的基础,但是他们没有科学机械的常识。第三,他们只知道技术,不知道西方的制度。事实上,他们的建设已经受到旧制度和旧精神的阻碍。

但如果当时的领导人更新换代,想进一步接受西方文化,社会会允许吗?社会必须给他们更大的障碍。他们所进行的不彻底的改革已经遭到了普通民众的反对,如果他们走得更远,反对的声音会更大。

想法:人们还没有醒来。

今天,我们不以不如别人为耻,只以向别人学习为耻。

主意:恭亲王说

他的过激言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他们说郭嵩焘是卖国贼,“对英国有二心”。

想法:超越时代的讨论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无法理解自然也不会支持。比如王安石的超时代敛财政策,就遭到了唾骂。

严格来说,人们的迷信是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接受西方文化的一大障碍。

同治十三年,从1862年到1874年。在此期间,德国统一了,里索吉芒托死了,美国中央政府消灭了南方的独立运动,恢复并加强了美国的统一。那个时期是西方民族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的时期。这些国家统一后,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大建设和经济的大发展。同治以前,国外只有英俄法是帝国主义列强。同治以后又增加了美、德、意。

这种关系可以说有三层:第一,资本主义国家渴望在外国投资。

任何有政治作用的国际投资都是侵略性和帝国主义的。

任何没有政治功能的国际投资都是纯粹的,投资者和接受者都可以受益。因此,我们对待外资应该采取和对待水一样的态度。有时候,在某些地方,在一定条件下,要打井取水或者开河取水。其他时间、地点、条件,一定要筑堤防水。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第二个关系是商业促进。

工厂越大,生产的产品越多,利润越厚。难点在于市场。各个国家的竞争性市场本可以完全依靠商品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而不依靠军事侵略或政治压力。但是到了19世纪末,国际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小。各国不仅提高本国关税,还提高属地关税。这样,商业的发展就跟随着政治权力的发展。争夺市场等于争夺地盘。被压迫的国家一旦失去关税自主权,就永远不可能发展工业。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第三个关系是对原材料的寻找。

想法:帝国主义者为了寻找工业原料,会大肆侵略。

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各种政权,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封建主义,都有帝国主义的可能性。

理念:归根结底,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干预。

除了我们的总部,我们的领土还包括缅甸,暹罗,越南,琉球,朝鲜和蒙古。这些地方可以分为两类:蒙古属于第一类,归外交部管,中国派大臣驻在那里。第二类是韩国、越南等依附国。其实中国跟他们关系很浅,但是他们按期进贡,新国王登基必须经过中国皇帝授予。此外,我们不派代表常驻他们的首都,我们不干涉他们的内政。经济上,我们也很消极。我们不移民,也不鼓励贸易。简直得不偿失。

这一年,伊藤博文被派往欧洲考察民政,有川亲王再次被派往俄国,意大利被派往奥匈帝国。他被冠上了想象,面向马路,注意力放在了树里建党。西方人也乐于彼此依恋,在与中日相遇时倾向于保护。这个国家有许多外债,处于危险之中。西方人保护他们是出于自保和获利的考虑,或者是含蓄地帮助他们。

主意:李鸿章说。日本利用外债生存国家。

兵家大忌,在一个人还没有工具来找他之前,就把他的形给显示出来。

袁世凯此时还不满三十岁,突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电报不通,他无法请示,只好便宜行事。他敢于承担责任,阻止对方的阴谋。难怪李鸿章从此重视他,派他做驻朝鲜总代表。

理念:敢于负责,这是承担大事的表现。

国际关系并不比私人关系更不合理和冷漠。国家都是自私的,利益相同,就是朋友和同盟;利益冲突变成了敌人。各国外交官都擅长算盘。

《马关条约》签订时,俄、德、法三国联手,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和大连。俄罗斯主动,德法只是附和。当时,俄罗斯财政部长维特正在赶修西伯利亚铁路。他发现东段如黑龙江周边北岸太长,工程难度太大。如果穿越我们的东北三省,路线可以缩短,工程也会容易很多。同时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北,冬天结冰,不方便航行。如果俄国能拿下大连和旅顺,俄国就能在远东拥有完善的军事和商业港口。完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得到不冻港,是威特的目标。当时法国联合俄国帮助德国。俄罗斯向法国求助,法国不敢拒绝。更何况,法国也有借机在远东发展的野心。德国的算盘更准。他想和俄罗斯走在一起,让俄罗斯知道德国是俄罗斯的朋友,俄罗斯不用和法国接触;第二,俄罗斯如果发展到远东,在欧洲也不多,德国也只是跟风而已;第三,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要援助费用。这是三国干涉《马关条约》的真正动机。

想法:好处

士大夫阶层认为法制是祖上的法制,圣贤圣贤的法制代代相传,永远不能改变。康有为知道,除非自己先打破这个思想的困难,否则变法无从下手。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他写了一篇散文《孔子变法考》。他说孔子根本就是改革家,孔子《春秋》的目的就是改革法制。

这两个伟大的新政,在我们今天看来,早就应该做了,但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虽然国难那么严重,但是大多数人都反对。为什么?一句话,断了他们的饭碗。大家都知道废除八股,提倡实学,但是全国几百个院士,几千个学者,几万个举人,几十万个学者,几百万青年学生,都觉得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想蒙混过关的人也会升职发财。一旦八股被废除,他们就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是洋奴、汉奸。至于下岗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互相仇视。

严格来说,拳运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计划,但这个计划是反对西化和现代化的,与第一个和第二个计划背道而驰。义和团的惨败是很自然的。惨败的代价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要想生存,绝不能开倒车。

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被革命军推翻,而是被清朝自己瓦解。各独立省委派代表,制定临时法律,公开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我们古老的帝国突然变成了中华民国。

想法:失去人民信任的清政府不是被革命力量推翻的,而是被清政府自己瓦解的。

我们老百姓的国民水平很低。他们以前当兵不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是为了解决个人生计问题。没有经过训练,他们不懂得大忠,也就是对国家的忠,对国家的忠,对为他们提供衣食的官吏的忠,对老乡或同族的首领的忠。

留学生被分散到各个学校和各个国家的学校。回国后,他们把各国的理论都带回来了,互相争论,给军阀割据增添了意识形态上的分裂。

事实上,在政府方面,明朝海外事业的动机是宦官的私利。

然而,在朝廷中,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外国传教士的地位都是技术专家。朝廷用他们,只是因为他们能改进历法,能制造佛朗机枪和红枪。

我们能从甘家道仙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多少西方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痕迹?17世纪的传教虽然带了不少英雄气息,但终究没有在中国引起一场精神运动,中国的文化依然保留着旧观。

理念:艺术作品确实能反映历史。

自17世纪以来,欧洲人以两种方式入侵亚洲。一路从海洋,从南到北,它的侵略者是西方海权国家;一路从陆地,从北到南,它的侵略者是俄罗斯。两路的入侵,合在一起,形成了剪刀差似的分割。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都在这把剪刀的口中。这是现代亚洲的基本情况,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

为什么康熙皇帝在这个时候放弃了“统一无一例外,各民族都来朝鲜”的态度?

想法:我们曾经对别人有平等的外交。康熙帝学识渊博,能读西文,并亲自主持科技书籍的编纂。

中国外交史上的伟大成就,是通过平等相待、自由贸易获得的,而不是来自于独尊大国、闭关锁国的传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圣父下诏开海禁。这条法令虽然允许中国人出海,但并没有明文规定允许外人进口,但实际上,无论哪个中国人想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进行贸易,中国都是一视同仁的。

英国人极力表现出同等的尊重,却反而把琉球和安南的口吻放在这封信上。当时的总务不能也不敢翻译,而当时的官员禁止外人学中文,用中文搬书的一些理由,就利用了这张纸。这种外交幼稚可笑。

马外交的失败是由于中西方外交理念的不兼容。我们固守“中国治万国”的观念,不承认所谓“国际”人的存在;到了近代,西方逐渐促进了国际生活和它所需要的公约和公法。马尔科夫的失败证明,中国从来不愿意自动或和平地放弃这种传统观念。

这次英国送的浑天仪,真的是18世纪最好的西方科技。为什么中国人(包括满族和汉族)什么都没意识到?马文化使命的失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接受西方科学技术。

嘉庆二十一年(1816),阿姆赫斯特勋爵的到来是一场惨败。因为低头的问题,仁宗居然下令驱逐客人。从北京回广州,一路上官员们经常以白眼相待。西方人从此知道,和平谈判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贸易制度,不可能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日本和欧美报纸什么都不怕。他们说实际进入中国的苏军人数不到3000人;中国的军队除了一个旅之外,没有任何抵抗。在满洲里和海拉尔,中国军队不仅没有抵抗,还在逃跑前大肆掠夺。冲突的结果是屈服于俄罗斯的条件。最近,英国舆论界领袖莱昂纳·柯蒂斯出版了《大问题上的中国》,他对中俄冲突与“九一八事变”关系的论述值得我们关注。他说:“日本人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军队如果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就会全部崩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此疏远,外国可以在不对中国宣战的情况下对满洲地方政府动武。”

理念:国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总之,这几年官民营造的空气是虚荣自负的。今天把这个推倒,明天把那个推倒。我们不问自己的能力是否随欲望而增长,也不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好像敌人越多越好。我把我的口号下了药,美其名曰,这是“革命外交”。“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我们前天口号里要推翻的东西,我们脸皮厚,求他们同情,求他们帮助。

我们不应该在9月18日的周年纪念日不追究当局和我们自己的责任。

想法:纪念的意义不仅仅是事情本身,还有英雄气概。记住挨打的教训不容易。

原来现代外交不是占便宜,而是调和国际利益。我们外交的出路不是损害外人的利益来促进我们的利益,而是努力使中外的利益共同成长,至少是保护我们的利益不受外人的损害。

民族的进步不能靠少数领袖的号召,也不能靠灵丹妙药。实际的进步还是要靠无数人,在日常工作中默默努力。

三明治派和武人的区别只是三明治派主张战前要有充分的内政外交准备,战后要有分寸,希望的不要超过形势允许的范围。

第二,中俄复交应该作为外交的一颗种子,要多下功夫去培育,让它将来结出好果子。我们外交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只是试图获得,而不是培养。个人友谊需要时间,更不用说外交关系了。

想法:即使外交是利益优先,也要注意培养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总之,目前在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下,谈不上收复失地。目前,我们的工作只能创造在国内收复失地的能力和资格以及在国际上收复失地的可能情况。

内政和外交就像两条腿:左腿向前,右腿必须跟上,否则我们所有人都无法进步。内政改善了,外交好办了;外交处理得当,内政进展更顺利。

我带枪,你也带:我怀疑你的枪是给我的,你怀疑我的枪是给你的;为了先发制人,战争爆发了。我怕你的枪比我的好,你也怕我的比你的好,所以你我都省吃俭用,把枪杆——军备——做得很优秀。有一天,我觉得我的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我相信我的枪确实比你的好,所以我会尽快开给你。上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么打的。你我现在都不带枪,所以我们不想安全,因为我们有“公安局”。上一次战争只有输家,没有赢家,因为号称赢了的英法,战后没有以前富裕幸福,十五年的努力也不足以恢复。用现在的军事装备打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是人类的末日,也不会是文化的末日。所以战后很多有远见的人——不亚于大国小国的人——一致主张组织一个国联,一个世界的“公安局”。

想法:当时反对“萨德”和朝鲜核武的理由。

就中国而言,我们吃亏的不是国联盟约对我们不利,而是国联软弱。那么,我们利用国联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培养它的实力。当其他国家不信任国联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特别信任国联。当其他国家到处破坏国联的威信时,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举动,提高国联的威信。如果别的国家的人说国联盟约是废纸,我们就要说盟约是正当的。如果其他国家的人说国联只能管欧洲的事,我们必须说国联才是全世界的仲裁者。如果其他国家有300万国联成员,我们应该有3000万。如果其他国家把国联作为外交研究的专题,我们就应该把国联的历史、组织和宗旨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无论国联主张什么,我们都会尽力配合。无论国联召开什么会议,我们都会派代表参加,而且要派中国最有前途的人。随着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现在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时候了。在成员国中,中国最有资格代表亚洲。为了维护其世界主义,国际联盟将从现在开始欢迎中国的合作。

贸易国家害怕中国不富强,因为一旦中国富强了,他们的生意就进步了。

在外交上,先对别人做点什么,然后你才能向别人要点什么。

一切严重的民族灾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学习习惯、人生观,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如何处理一场严重的国家灾难。至于政府和军队,就不用说了,在国难之下,他们的优缺点自然暴露无遗。

世人常怪政府不打仗;不知道和平会把政府推到里面,战争会把政府推到外面。那些希望政府宣布和平或战争的人不是为了和平,更不是为了战争,而只是想利用和平与战争的问题来推翻政府。普通人,感情冲动,不知道这个的作用,所以就附和声音。既然反对党领袖用政客的手段对付政府,政府就必须用政客的手段来回应他们。

第十三民族复兴的条件

在中国当官是可以的;做官难,做事难;认真做事很危险;不可能是认真的,有计划的。“为官之道,只要大家敷衍迁就,就会比其职位长久,步步高升。官场最不可或缺的品格是圆滑,最珍贵的技术是应对。这种自然淘汰,就是淘汰民族中有实力有能力的人,保留民族中弱小无能的人。

报纸上说,中国人的理想大学是这样的:反正不会裁员;学生不收学费,补贴越多越好,毕业证按期发放。其实在我们国家,学历早已转化为资格。科举虽废,其心理犹存。

30多年前,中国和中国合办中东铁路时,俄国想挽回联合的名声,单独进行,于是给了人一个高卢侯的监督职位。我们觉得很便宜,所以很满意。近代以来,在所谓的中外合资中,外来者利用我们民族的这一弱点的不仅仅是俄罗斯。

摆脱职位人生观,抓牢职业人生观。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

印度在近代史的前几幕就灭亡了,我们可以不去管它。有四个国家可以比较,分别是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土耳其。这四个国家的经验有重要的相似之处,四国的现代化都是自上而下的。

思路:横向比较四国的改革。

在中俄日土四国中,现代化是自上而下的,往往与民意背道而驰,所以改革的推进对政治权力的集中并无帮助。从这四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政治权力越集中,现代化的成就越好。所谓好,就是改革越彻底、越迅速,旧穆斯戈的保守势力,没有大彼得的暴力是推翻不了的——不仅是专制,俄国可能要保存鞑靼和东欧的文化,直到拿破仑战争的风暴,十八世纪的宝贵时间要耗费整个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