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现代化变革?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这是封建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西方商品进来时防洪的堤坝,这是封建“闭关锁国”政策的基础。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它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商品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企业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技术、设备和企业管理制度,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企业出现了。这些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民强兵道路的产物。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的现代企业,而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基于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企业,但也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封建主义。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于是在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上述情况清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后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特征。再加上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加紧商品出口和非法资本输出,中国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中产生,使中国经济明显呈现出半封建特征。在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变化时,应该充分理解马克思关于外国列强侵略双重作用的论述。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洋务运动的发展确实是中国开始用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的具体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洋务派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只是没有成功。初始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政治现代化还没有提上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从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

二、总体发展阶段(从甲午战争1895到大革命失败1927)

这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改变社会制度有机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前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工业救国”的大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第二,政治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由其上层维新派发动,立宪派领导立宪运动和护路运动;下层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中国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与国民党合作,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第三,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涌入,“西学东渐”高潮,西学从生产技术领域渗透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政治改革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曲折前进的三个阶段(从1927大革命失败到1949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极其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历史环境中艰难进行的。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寇的退让和对工农的血腥屠杀,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联合,把中国的现代化推向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