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治的历史地位
胡恩吉琉璃塔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一起被称为中世纪七大奇迹,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是,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自己才知道这样的评价。某种程度上,正是西方长期推崇的信息引进,重新唤醒了20世纪中国人对琉璃塔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思考。
霍恩吉玻璃塔在欧洲享有盛誉,首先要感谢荷兰人约翰·尼霍夫。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代表团访问中国,并要求随团的素描艺术家以其原始影像描述沿途可能看到的景点和奇怪的建筑,以便保存。当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是约翰·尼霍夫。约翰·尼霍夫对伟大的胡恩吉和它的玻璃塔的描述是平淡无奇的,但却得到了高度评价。
让霍恩吉玻璃大宝塔闻名欧洲的不是这篇报道,而是约翰·尼霍夫的哥哥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的《尼霍夫游记》。在尼霍夫的游记中,南京弘基的玻璃塔被称为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的伟大建筑。它独特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美,通过文字和版画被极大地夸张和热情地赞美。
随着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大报恩寺宝塔成为中国最熟悉的建筑。游记1665法文出版后,启发了欧洲第一座中国建筑。这就是特里亚诺瓷宫,是路易十四委托建造于1670年的凡尔赛宫。
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不断被其他关于中国或亚洲的书籍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65438+19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然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胡恩吉玻璃宝塔之所以在欧洲家喻户晓,也得益于文学等作品的宣传。1839安徒生在《天堂花园》中提到:“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围着瓷塔跳了一会儿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作响!”这里的瓷塔是伟大的弘治玻璃塔。
在16和17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团在中国的到来,玻璃宝塔逐渐为西方世界所知。他们惊叹于这座玻璃塔的壮观,称它为南京中国塔。他们和万里长城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将其视为中国的象征,代表着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它与埃及金字塔和巨石阵一起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正因为如此,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的整体形象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南京弘基的琉璃塔依然享有西方人的尊重。1841年,前来与清廷签订《南京条约》的英国军舰“纳诺思思”号抵达南京,船上的英军上岸“参观”弘治琉璃塔。1854年,美国驻华全权代表抵达南京,随行人员法斯还参观了大弘治琉璃塔。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批看到这座塔的外国人。虽然当时的琉璃宝塔已经面目全非,但法斯等人的描述仍然充满敬意:“面对这座巨大而宏伟的建筑的毁灭和破坏,人们不禁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