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用一杯酒解除兵权的事?

大家一定很熟悉“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这个提法。作为宋初政治军事中具有历史意义和标志性的事件,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与宋有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各种正面或侧面、直接或间接的解读。然而,历史并不总是留下真相。自宋代以来,“以酒释兵权”的真实性已不止一次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提出,这根本就是历史学家杜撰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那么,“饮鸩止渴”到底是宋太祖集权的一出精心策划的大戏,还是纯属后世学者的臆测?仅凭一杯酒就能让全副武装的英雄放弃权力吗?

01

为什么说是假的?

质疑“借酒放兵权”真实性的人,主要持以下观点:第一,官方文献中没有记载。

目前,大多数人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一般会引用李涛在《持续资本管理的一面镜子》第二卷中的说法。但也有专家认为,李导写作所依据的材料并非来自官方史书,可信度不高。李涛本人曾经评论过这个故事背后的一段话:“这是最大的事情,但是正史和实录都省略了。可惜我们现在在追书。”也就是说,这么重要的事件,官方史料中没有记载,很可惜。我现在就写下来,详细说说。那么,李导详述的依据是什么呢?他接着写道:“王增的《实录》其实是真的,现在就是从它来的。写作方面,我多取《笔记》,略得丁伟宋《谈》。”换句话说,李导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宋人的三种笔记:王增的《实录》、司马光的《涑水文姬》和丁伟宋代的《谈录》。

如此重要的事件。为什么官方史书没有记载,笔记小说里却有生动的描述?我们不妨看看这些笔记是如何描述这件事的。

宋代对此事的最早记载见于丁伟宋代的《谈录》。宋朝人丁伟曾是真宗时的宰相,他能接触到国家的核心机密档案。《谈录》载:有一天,赵普告诉毛,不要让石守信和王审琦掌握皇军。毛问为什么,他们会造反吗?赵普回答说,虽然他们不会造反,但是他们控制下属的水平还不够。如果他们的下属造反,恐怕他们会帮助自己。毛笑道:你担心得太多了。这些人是知己,不会让我失望的。赵普问:陛下不是辜负了周世宗吗?这句话让宋太祖恍然大悟,于是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剥夺了朝廷将领的兵权。

以上记录显示,这个故事的策划人其实是赵普,并没有喝酒吃饭的场景。

后来,王增(任宗超当时是宰相)开始充实《史记》中的记载。毛听了赵普的建议,想了很久,但还是要设宴招待众将。宴会上,毛首先同大家回忆了艰苦的斗争岁月和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关系。然后一转,他说,我跟你只是兄弟,我们不应该这么疑神疑鬼的。但是官员们说得我头都大了。你觉得我该怎么办?“今日若择好处,应守外藩,不可议更换。这足以支付租金,也足以自给自足。游泳和死亡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王文正正史》)何不自己选择风水之地,出镇,广设产业,腰缠万贯,岂不皆大欢喜?毛还说,他愿意嫁给所有人,以保护他的财富。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磕头谢恩,很快交出兵权,去当地享受更好的生活。

这种描述已经有了“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的雏形。司马光写《涑水文姬》时,对宋太祖的君臣对话做了更详细的补充。李导在叙述这个故事时,主要以《涑水文姬》中的文字为主,同时兼顾了《实录》和《谈录》中的叙述。但无论如何,没有官方史料的支撑,真的很难说服大众。

质疑者的第二种观点是,“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并没有记载发生的确切时间。以上三个笔记都省略了事发时间。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连君臣对话都有描述,为什么发生的时候不解释?为此,李导在《续资治通鉴》长版中将此事的时间定为剑龙二年(961)七月,理由是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在今年七月以后到当地工作的,但这显然不能作为“借酒消愁权”发生在七月的确凿证据。

怀疑论者的第三个观点是,剑龙第二年7月左右,宋太祖不可能召集将军们举行宴会。因为那年6月,毛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了。按照礼仪,七月是国丧期,宫中禁止饮酒。作为一个孝顺的母亲,宋太祖不会违背礼法,与将军们一起宴饮,所以用一杯酒来释放士兵的权利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那么,这个宋朝开国之时的重要事件,真的是后世学者杜撰出来的吗?

02

为什么不是真的?

让我们先回答一个问题,即李涛所记的三则笔记的可信度如何,能否作为撰写正史的依据?

据《宋史》记载,王增“出入有共通之处,而居无声而笑,人不敢为私。”也就是说他为人处事很有原则,平时不苟言笑,别人不敢对他有什么期待。而且,他讨厌一切虚幻的东西。有一次他在外地做县令的时候,辖区里有一个所谓的“帽妖扰民”,就是说晚上有一个长得像帽子的妖怪来扰民,弄得大家人心惶惶。王增闻讯,下令官府夜间开门让百姓安心,同时加派人手在街上巡逻。万一造谣,马上被抓,最后证明所谓的妖怪是坏人。这样的人会篡改自己记录的历史事件吗?另外,《涑水物语》的作者司马光是史学界公认的严肃严谨的一代宗师。他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编造“一杯酒解甲归田”的故事吗?

应该说“放兵权”是肯定存在的。早在二年三月,毛就把殿前都督慕容、禁卫兼亲军司令韩革职,让他们出城。在他们离开之前,毛亲自设宴为他们送行,并要求他们在当地建立广泛的工业,并承诺将他们的财富留在他们的后代。让全副武装的将领离开中央,到其他地方去找乐子,似乎是毛的一贯做法。所以他派石守信等兄弟去做土豪,也不是没有套路的,绝不是一时的事。所以,即使没有“杯中酒”,也不能否认“放兵权”的存在。司马光等人的笔记,无非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将具体内容合理化。

那么,太祖有没有可能通过宴饮来解除英雄的兵权呢?很有可能。

首先,杜太后虽然在六月过世,但按照传统的“日月换季”制度,皇帝可以在25天内解除丧期。什么是「以日换月」?一般来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孝顺三年,实际上是25个月。因为24个月是两年,25个月是三年。但是,作为一个忙碌的天子,不可能真正做到25个月的孝顺,否则国家就乱套了。所以,天子可以用一天代表一个月,即守孝25天,而不是25个月。杜太后于6月2日去世,因此宋太祖可以在6月底解除丧期,7月与将军们一起摆宴也不会有问题。

此外,毛一生嗜酒如命。他曾自言自语道:“每次因酒席而醉,无怨无悔。”(《素水·文姬》)除了在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之外,在许多与毛有关的重要事件中也有他喝酒的许多记录。在陈桥兵变中,他借着喝醉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因此,饮酒对宋太祖来说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和技巧。为什么我们不也用这个办法解除老将军的军权呢?

综上所述,剑龙第二年七月的一天,宋太祖在兴高采烈、谈笑风生的状态下,成功收回将军们的兵权,基本可信。虽然文人的笔墨在描写中难免会有夸张、夸张的成分,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03

其实不是一回事。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喝一杯酒解甲归田”是真的,但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手握重权的老兵,会仅仅因为喝一杯酒就交出权力吗?

的确,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要知道,宋朝取代的五代是一个暴力至上的时代,谁的胳膊粗,拳头大,谁就是老大。俗话说“天子有种子吗?兵强马壮。”(《新五代史·安崇荣传》)“剑龙时期是五代末期不久,这种迷信武力的风气并没有完全消失。既然如此,石守信等将领为何在酒席之间就范?事实上,宋太祖为这款酒做了很多准备。看似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多个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北宋建立的时候,我们驻赵一的大使李俊和驻成德的大使李重进都举过反旗。由于宋太祖的及时行动和良好的指挥,这两次叛乱很快被平定,没有引起大的波澜。两次平叛战争的胜利,给了当时各藩镇强大的震撼,让他们明白时代变了,新老大不好惹。随后,趁热打铁,悄悄地解除了皇军中地位最高、资历最老的两位统帅慕容和韩的军权,让他们离开了这座小城。这样,就算有人想再跳出来,也是不可能的。一把手被撤了,谁还会继续跟二、三把手折腾?而且这个罢免并不是再也不用了,而是用优厚的待遇换来了他从中央到地方的任命。既然现在条件比以前好了,为什么不去呢?如此一来,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听话”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这群帝国将领,早就习惯了与宋太祖的不同。虽然都是和毛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和兄弟,但在宋朝建国前后的一系列北上远征中,他们感受到了毛的英雄霸气,了解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上级,所以更愿意服从他的命令,为他服务。此外,宋太祖本人一直处于帝国军最高统帅的位置,多年来一直在殿前检查。通过恩慈结合的手段,他的下属全都听话了。所以,当老赵的黄袍成为天子,那些英雄,甚至是生死兄弟,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老大面前,都不得不恪守臣天。因此,“一杯酒解甲归田”的成功是宋太祖不断完善和巩固自己权力的结果。这种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他最终在与帝国将领的博弈中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可以说,虽然“饮鸩止渴”含有浪漫夸张的成分,也不乏后世文人对宋太祖的刻意美化,但它并不是一个神话。通过这一事件,宋朝更好地解决了统一军队的将领骄傲而不能失败的问题,避免重蹈五代短暂失败的覆辙。而且还开创了理性解决开国皇帝与功臣关系的先河,对宋代文化经济的整体繁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