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独特的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沂蒙地区有着灿烂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从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宋代的《舞队》、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民间舞蹈经过了几十个朝代的洗涤和筛选,留下来的成为传统民间舞蹈的精华。其中,龙灯亭在全国独树一帜。早在150多年前,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就流传着龙灯和驮亭。是一种融合了民间舞龙和抬亭的广场舞,奔放而瑰丽。在过去,它被用来祭祀和祈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龙灯亭参加了欢迎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以及庆祝胜利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龙灯和龙亭的舞龙人都是中青年,有两组轮流演。每组10人(或14人),1人手持珍珠,9人分别手持龙头、龙尾、龙身。8福康阁由16人表演(8个大人“扛下来”,4个小孩“扛起来”),多扮成八仙过海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
蝶舞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有特色的广场舞。其中,临沭县韩村镇李村的表现是众所周知的。这个村子有一个大型表演队。从春节到正月十五,他们经常在邻近的村庄和县表演,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村庄。参加演出的有100多人,少则几十人。男女队舞,表现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赞美。在战争年代,蝴蝶拍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改”、“动员参军”、“公粮送前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十字路镇的花灯和鄂庄的舞竹马也很有名。
中国戏曲
沂蒙地区的戏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建国初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如演唱《青衣花旦》的李春生、张。柳琴戏曾被称为“牵魂戏”,其歌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擅长叙述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猗流行的少女调和花鼓调,并受到刘孜戏曲的影响。它的唱段主要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剧目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表演朴实,生活化。尤其是小丑的表演,幽默而不低俗。
沂蒙地区有很多农民剧团。成立于1941的沂水高庄镇朱伟村剧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戏剧的热情不减。他们每年都用牛车和四轮马车拉着演员和戏箱,在邻近的八个村子里演出。不需要高楼庭院,也不用担心复杂的琴弦。靠近围墙的院子里搭起了架子,村头的旷野里搭起了土台子。锣鼓一响,粗布棉袄抛,高挑嗓音亮,黑粉登台。红幕开合处,剧中人物飘飘欲仙,名眼流转,字正腔圆,演绎了剧中的喜怒哀乐。
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无论你去哪个村子,无论你经过哪个窗口,你几乎都会发现吉祥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民的日子。炕上,灶火前,雪夜,老树下,一双灵巧的手,一把把飞剪,剪出了千变万化的农家生活的无限风光,剪出了浓郁的诗意。
剪纸是民俗的载体。临沂美术馆的王斌先生在剪纸领域有代表性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美术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民间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祖先文化的沃土中,从民间艺术中提取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命力,以体现时代精神。他和学生田桂红创作的《莲花生贵子》、《桃童子》、《望乡卧鱼》等大型剪纸,在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大展中获三项金奖、两项银奖。剪纸漫画《王翔睡鱼》被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收藏。这幅剪纸把天地做成半圆形,天空被半圈雪花覆盖。王翔从他躺在冰面上的肚子上割下一条大鱼,一群小鱼在他身边漂浮,形成一幅国画石雕和一幅装饰性的现代木刻。他在《水浒一百零八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胆自得,将民间艺术的传统神韵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王斌还借鉴了国画的传统装裱手法,将大型剪纸作品放在布的背面用水摊平,然后将剪纸的正面粘在四边,成功地装裱了一幅又一幅剪纸作品。沂蒙地区还有一种修补门垫,也叫拼色门垫,被百姓称为“换堂”。它丰富而不失质朴,明亮而不媚俗,统一而富于变化。春节飘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像流水一样流淌出几道喜庆的韵味。
印刷和染色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很有名。仓山、莒南、临沭至今仍有古代印染作坊。那些散落在山野村的古朴的茅草屋散发着绵长的清香,用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门艺术,在沂蒙大地上深深地播种着蓝印花布的美丽。蓝色印花棉布的色素是靛蓝,它是从一种叫做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它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和优雅的颜色。战国时期担任兰陵统帅的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青,取之于蓝,绿为蓝”。这种简单、宁静、缓慢的蓝色,带着吉祥、神秘、美丽的图案,比蓝天上流动的白云更纯净,比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更深情。这种至高无上的无声艺术语言最能代表沂蒙儿女创造生活的智慧和激情。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分花鸟为主,结构由小点、短线、小片组成,似猫爪、梅花。有的用“轮线”等传统图案。彩色印花布多为红、绿、粉、紫、黄五色套印,结构饱满,色彩艳丽。
绘画和书法
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受书法圣人的影响,这里自古就有学习书法的习俗。“鲁南古城美,琅琊名人多”。临沂古称琅琊,历史人物众多,文学家众多。除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也诞生于此。临猗老城西南角的赵普庙遗址曾是王羲之的故居。过去王羲之的“读书台”和“西燕湖”一直保存着。临沂城内原有一座五贤祠,是古人为纪念诸葛亮、王襄、王兰、颜真卿、颜高卿而建。千百年来,临沂的字画脍炙人口,少则几岁,多则八十岁白发苍苍。大多泼墨于纸上,张守民、、惠毓坤、皮智贤、高、、颜全、李大昆等著名书画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书法艺术,近年来书法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地域文化。成立了一些民间学术团体研究王羲之和颜真卿。1990年5月,中国临沂书圣杯国际书法大赛暨王羲之故里国际书画邀请展在临沂地区成功举办。临沂地区正以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观摩书法、交流技艺。
著名书法家沈曾说:“世界公认中国的书法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它能表现出惊人的奇迹,画中无色辉煌,乐中无声和谐,引人入胜,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对中国书法审美特征的准确评价,在古代临沂得到了清晰的印证。
手艺
沂蒙地区的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发展前景广阔。莒南王家坊曾被文化部誉为“中国雕塑之乡”。山野那些沉睡的石头,在凿子和锤子的叮叮当当声中,在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滴落的滴答声中,成为了构思巧妙、造型古朴、自然神韵、内涵深刻的瑰宝。临沭县苍马山下珠仓乡的花岗岩是石雕的上等材料,雕刻的狮、虎等产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苍山县小郭洞村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制作泥塑玩具的历史已有130多年。这些泥塑玩具是用泥塑模具成型的,注重外观的夸张。用白色粉末作为底色涂在泥坯上,再涂上红色、粉色、黄绿色、紫色等颜色,最后用黑色勾勒出来,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有的后背和屁股还露出泥巴本色,朴实无华。临沂泥塑玩具以粉绿色为主,温润明亮,生动活泼,各种戏曲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栩栩如生,表现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楚庄的《牛头哨》能吹出几首单调的曲子。“五丝哨”系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取端午节民间佩戴“万岁绳”之吉祥。这些富有乡土气息和趣味性的玩具,曾多次出国参加民间艺术展览,其中一部分被送到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沂蒙地区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接近泥塑玩具的民间工艺——揉面人。几种染色的糯米面团,经过工匠的揉捏,几分钟就变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神话人物,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2001,央视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和面机进入镜头。
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有剑戟、战车、马匹、鸟兽、各种人物、挂灯等,达7大类500多个品种。那些虎铃,梅花枪,龙泉剑;八仙的那些核桃人、马车、花篮,承载着美丽的童话、民谣和无数神奇的传说,吱吱作响地穿过岁月的弄堂,走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不起眼的东西也走进了高雅的殿堂。临沭、莒南的柳编工艺品遍地开花;以沂蒙山和苍马山的根为原料的根雕也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