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历史上的人渣是如何攻击生命的。
第一:文艺之路
报名参加科举的大多是文艺青年,走这条路很容易。比如,几次科举失败后,蒲松龄开了一个小茶馆,收集各种奇闻异事,以此为素材,写出了清代畅销书《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相比,吴对更是冷嘲热讽。因为在科举场上的不如意,他写了一本书《儒林外史》,痛斥万恶的科举制度,所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可见吐得好也是一门艺术。
第二:浪漫之路
读书人多风流,科举落第者更风流。比如宋朝的柳永,因为经常作词吐槽科举,导致了政审,然后在妓院里流连。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歌词和歌曲。在那个年代,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有人唱刘慈,其受欢迎程度绝对爆了当下的中国好声音。还有著名的唐伯虎,他因为错误地卷入了一场作弊案而被终身取消考试资格。绝望中,他不得不呆在妓院里,但这也激发了唐伯虎的创作。他美丽的人物画被誉为300年来无与伦比。看到妓院真的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灵感。
第三:发泄的方式。
不要以为科举的考生都是文弱书生。如果被逼急了,那就是一秒变猛男的节奏。因为这条路风险极大,从古至今很少有人成功。当年,黄巢考砸了,一怒之下,在长安城前写道:“九月八日留在秋来,花开之后,我要杀光。飞升香阵过长安,满城金花”的反诗,再归故里结成社团,当是少年危矣。洪秀全也考砸了,三次补考都没通过,于是拉了一帮落榜考生开会拜神,想改变清朝的生活。考砸的同学伤不起!记住,不要让学生不及格!
第四:努力之路
以上三条路径要么过于消极,要么过于激进,都不可取。其实只要努力,在考场外也能有所建树。比如明朝的李时珍,三次科举失败后,开始弃文从医,写出了《本草纲目》。我们应该庆幸李时珍科举失败。要知道,古往今来顶尖的学者可以数不胜数,但像李时珍这样的名医却很难找。
曾国藩这个“半吊子”学生,在孙山两次落榜,终于第三次拿到了“同道中人”。这种反差就像想考清华北大,结果却进了文凭作坊。然而,曾国藩并没有灰心。通过他日后的努力,最终成为清末“中兴第一大臣”!
现在人们经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这是不严谨的。全国每三年才有一个科举状元,全国每个省每年都有一个高考状元,含金量太差了。在古代,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做官。但是现在,高考完了,我还要继续上大学。如果真要比较的话,科举更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世界充满了知识,人情的培养是一篇文章。其实无论什么考试,考场不等于人生,低分未必低能。只要走对路,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