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一)赵军离开堡垒的背景
昭君于公元前33年(元帝静宁元年)前往要塞。当时汉与匈奴的关系与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开国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间,汉匈关系时断时续。汉武帝即位前(公元前140年),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当时国力弱小,和亲是为了换取边境暂时的和平。武帝即位后,由于国力的充实,由亲疏政策转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战争为手段,缓解匈奴贵族的入侵和威胁。经过几次决战,匈奴人接连被打败。到武帝末年,“匈奴怀孕,又降?,精疲力尽,苦不堪言,自可汗常和亲计”下文。后来在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游牧的一个部落)联合进攻,匈奴再次大败,下属诸部也趁机进攻,于是“匈奴衰弱,各国诸侯崩溃,攻贼不合理。”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距昭君出塞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冲突,先是五可汗争雄,后是直可汗与的对抗。呼韩邪在与知止的斗争中失败,被迫逃离单于庭。由于害怕受到汉朝和的两面夹击,他争取主动,与韩会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他南下,亲自入汉。后居黄河河套北部,汉朝派兵保护。这就扭转了汉初(公元前209年,冒顿登基——51年)以来约150年的汉匈两族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在昭君出塞前18年。
当时还在漠北的,最先看到胡投奔汉朝,害怕遭到胡和汉朝的联合打击,于是也派使臣到汉朝祭祀(公元前565,438+0,50),并派仆从以示友好。后来看到汉朝出兵山谷支援胡汉邪灵,却无力统一匈奴。而是向西发展(今伊犁河流域),与汉朝决裂,索回仆从,杀死汉朝使者吉谷。宣被汉朝出使西域的甘延寿和副将陈汤(公元36年)所杀。于是匈奴和汉的敌对势力终于被消灭了,比昭君离开要塞早了三年。
“芷枝已过,又喜又怕”。高兴了就用支持来惩罚,政敌就消灭了,就没有后患了;而那些害怕的人,作为遏制汉朝的力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原本在汉朝和智王朝之间的枢纽地位也不能再存在了,而汉朝则是强中有弱,将来可能必然会因为得罪而像知止一样灭亡。这种情况促使他进一步倒向汉朝,以确保安全。因此,他写道:“我总是愿意见天子...现在我受了处分,愿在朝见。”公元前33年(静宁元年),春正月,胡再次进入汉朝(这是他第三次进入汉朝;第二次是在公元前49年)。汉朝对他“礼遇如初”。出庭时,他自言自语道:“我愿意嫁给韩家。”元帝然后娶了他的宫女王强(昭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赵军被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