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8月14日本天皇在二战中宣布投降的圣旨有什么隐情?
整个圣旨中没有一个类似“降”“败”的字,而且有明确的用字原则:对“降”字保密。关于自首的事情,我是抱着只能理解,不能说清楚的态度来处理的。我用非常简洁冲淡的方式说:“我已经命令帝国政府通知美、英、中、苏接受他们的联合声明。”投降的内容成了含蓄的潜台词。圣旨没有说“投降”甚至“战败”,只说“采取非常措施收拾局面”。上谕中的这种态度至少体现了两种意图:一是为了保护天皇的面子,因为日本有“命不可夺”的上谕;二是以“内外有别”、两面三刀的姿态,在外交照会中向中美英苏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他拿着圣旨做日本军队和国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二个意图尤为重要。
在上谕中,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毫无悔意,却依然歌颂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暴行,为侵略目的辩护为“谋求帝国的生存和东亚的稳定”、“解放东亚”。这些法令如今正被日本右翼势力反复鼓吹。
面对战败的局面,日本人民是如此的不愿意接受。圣旨里没有一个字承认失败。原稿中写的第一句话是“战局恶化”,但定稿时根据鲁湘安的顽固主张作了修改,改为“战局未能好转”
从圣旨中可以看出,日本永不放弃的逻辑是:日本现在投降的原因不是因为已经战败,而是因为预见到“如果继续战斗下去,不仅会导致我们民族的灭亡,而且会毁灭人类文明”。明明是日本战败了,明明是日本先破坏了人类文明。在遭到全世界人的攻击,想要摧毁它之后,它颠倒黑白,说这是拯救人类文明的联合公告。这似乎是一个“公告”,接受宣布没有失败。甚至有日本学者批判地指出,圣旨通篇找不到一个“败”字。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件继续顽固地仇恨和蔑视中国。圣旨说:“战后四年,我读了。”你什么意思?就是日本根本不承认九一八事变以来的14甲午战争,也不承认七七事变以来的八年甲午战争,只承认对美英宣战以来的短短四年。这个声明的意思是告知日本国民,所谓“收拾局面”,就是收拾自对美英宣战以来的四年战争的局面。
日本长期以来公开否认抗日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存在。自占领南京以来,日本宣布不再将中国国民政府视为平等对手,称中国国民政府已成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在支持汪精卫伪政权上台后,大本营所有公文、军令都把南京伪政府称为“中国政府”,伪军称为“中国军”,而中国抗日军队则分为“重庆军”、“蒋介石军”和”。这就意味着抗日的中国已经灭亡,只剩下对日友好的王傀儡“中国政府”存在,日军只是在和当地的抗日军队作战。很明显,即使在战败投降的时候,日本对以诏书形式公布的中国的心态仍然是傲慢和轻蔑的。日本想灭中国而灭不了的闭眼自欺的心态,在诏书中暴露无遗。
圣旨也讲“忍”字。它把发动侵略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造成的灾难归咎于自己。而是对被迫放下屠刀后的局面强调“忍”。“忍”什么!忍耐是内心无奈的选择。说白了,是必须的,不是应该的。日本至今没有对德国的能效研究进行反思,公开道歉。圣旨中的“忍”字作用很大。
圣旨在一步步深化后,揭示了中心主题:圣旨告诉臣民要对皇帝“真诚”,“维护国体”,“宣誓发扬国体精髓”。而这个誓言应该代代相传。所谓举国体制的本质是什么?明明指的是天皇统治,武士道,日照神道。这个中心主题是皇帝统治的基础。正如中、美、英、苏在8月11日给日本的“复电”中提出的“自投降时刻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属于盟军司令部”,“将根据日本国民自由表示的意志,建立日本政府的最终形式”。也就是说,日本投降后,日本天皇即将被剥夺皇权,暂时留在皇位上,前途未卜,需要由人民来选择。于是,皇帝赶紧利用发布圣旨的机会,用“誓”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告诉臣民“发扬国体精髓”,意义深远,非同一般。
有学者指出,圣旨的本质是“否认战败,否认投降,歌颂侵略,蔑视中国,珍视经书,誓要发扬天皇国体的“精髓”,是一份完整的保护天皇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