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我国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积累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初步建立了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框架。
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中国的分布已经非常普遍。距今654.38+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有西后杜文化、元谋石器、石河文化、蓝田文化、东古沱文化(见东古沱遗址)。1万年前以后的遗址较多,以北方周口店1号北京人文化和南方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整体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与奥杜韦文化基本相似,似乎没有西方的阿什里手斧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中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以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为代表(见丁村遗址)。此外,山西阳高还有更重要的周口店15遗址文化和许佳尧人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提高,也会很慢。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复石核的技术(如莱瓦罗瓦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
后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加,文物更加丰富,技术进步显著,文化类型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等地区,有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承前启后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智宇文化、小南海遗址、洞穴遗址(见穴居人)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同时与西方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有70年代以后发现的典型细石器工艺,如山西沁水的夏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的虎头梁文化。
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闫家岗遗址。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铜梁县张二堂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在贵州兴义市茅茅洞遗址首次发现的茅洞文化类型。
此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也发现了一些属于这一时期或更晚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除少数地方外,石叶技术和骨角生产都不是很发达。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水果、狩猎或捕鱼来获取食物。当时,人们住在洞穴里或部分住在树上,吃水果、坚果和一些植物的根,同时集体狩猎野生动物,在河流和湖泊中捕捉鱼类和贻贝,以此为生。洞穴中留下了许多遗迹和遗物,但在树生活中很难留下任何遗迹。从古代的文献中,我们隐约可以找到古代树栖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生活的特点是穴居或筑巢,采集和狩猎。
人种学也反映了石器时代人类的筑巢生活。彝族历史文献《西南彝志》记载:“当初,人们从来不在地上生活,野兽在森林里奔跑;人住在树上,动物和人在一起”;《云南略》记载,有一些景颇族人被称为“野人”,“食兽饮血,宿于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立树如窝眠处”;中国东北的古代苏神人曾经夏天住在巢穴里,冬天住在洞穴里。虽然这些少数民族早已摆脱了采集狩猎的经济生活,但他们筑巢的生活方式一致表明,古人类确实在很长时间内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期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痕迹与猿人化石共存。除了粗糙笨拙的石器,还有加工过的鹿角和剁碎的动物骨头。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
在早期的经济活动中,人类只是为了生存而采集、狩猎、捕鱼。这些活动最早出现在《聚会》中。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社河遗址中发现了可能用于狩猎的石球,说明当时狩猎经济已经萌芽。在整个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捕食小动物一直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集体猎杀大型动物往往花费巨大。
中期
大约在10万到23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史上的更新世晚期,也就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当时台湾省、日本等岛屿与大陆相连,有大陆桥。在亚洲东北部,白令海峡也有通往北美的陆地。中国大陆气候相对干燥寒冷,西北高原和华北地区堆积了厚厚的黄土。这一时期处于间冰期,大陆植被多为森林草原或半干旱草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类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得到锻炼和发展,最终摆脱动物界,成为现代人。地质学家称之为黄土期,人类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智人阶段。宗族组织已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南地区。在不同的生产实践中,他们改进了工具,发明了摩擦生火,从而促进了原始经济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中期,制作石器的技术较早期有所提高。丁村人的石器种类较多,遗址出土的各种劈砍器、刮削器、三棱锐器、石球,形状都相当规整。显示了石器功能的分化。与丁村人相比,许佳尧人的狩猎技能更高。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他们不仅会把石芯台周边的石屑敲掉,还会制作更多的小尖器、雕器、小石钻、小剁器。一把龟背刮刀,一把短体圆头刮刀,刀刃经过精心加工,初步开创了细石器技术的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因素。作为狩猎大型动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许佳尧人的营地中成堆出现,成千上万的石球生动地展示了这个氏族狩猎经济的高度发展。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石叶也曾在此出现。这种工具与狩猎和吃动物肉密切相关。许佳尧现存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但没有发现完整的个体,甚至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骨,这表明它们基本上是人们吃完肉后打碎的丢弃物。他们还擅长将动物的骨角加工成铲具、三角钉和刮刀。许佳尧人生活在4万年前,他们的狩猎经济在当时代表了很高的水平。
后期
2 ~ 3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迅速发展。从支鱼、小南海、虎头梁等重要遗址发现的石器和遗物来看,当时的生产水平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以弓箭的发明为标志,狩猎经济进一步发展。
虎头梁遗址
1963年发掘的山西支峪遗址,仅石器就有15000多件,石箭、小石刀等复合工具均有明确出土。小南海洞在1960年首次发掘时,10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7000多件石制品,可见当时的石器制造业相当庞大。在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考古人员清理出三处营火遗迹,包括烧焦的动物骨头和鸵鸟蛋皮,周围有大量用作石砧的石屑、芯片和大砾石,显然是一处狩猎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