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一、选题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放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人类,对自己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教育作为人类终身教育的开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人学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学,是指专门研究人的科学,着重研究作为主体的人,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1]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指:
人的起源、本质、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最终在于: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人的发展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人学研究的焦点。早期教育和人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本文在充分认识早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前提下,以早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实际调查和深入分析,以期使早期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早期教育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乃至人的一生的发展。基于这些原因,关于早教的研究成果很多,包括:杨坚的《三岁见大——杨坚教授论早教》一书认为古人说“三岁见大”,有科学依据吗?如何培养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如何促进宝宝的全面发展?如何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创造自己的快乐,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Issa(美国)的《幼儿教育导论》一书全面介绍了幼儿教育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理论、环境因素和实施方法。
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内容、实施目的、实施环境、儿童年龄、支持资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幼儿教育及其未来发展。木村奎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通过天才诞生的生动事例,澄清了一些教育误区,阐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孩子非同寻常的综合素质。马华《幼儿教育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张喜荣《早期教育与智力发展》(高等函授教育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张文华《浅谈如何正确进行儿童早期教育》(中国中医药信息,2010);曾香芳《幼儿教育要适时合理进行》(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等。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层次、领域对幼儿教育进行了论述,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早期教育的意义、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课程安排、发展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些片面的解读,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对早期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更多的是针对某一个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界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以后的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还不够全面,仍有值得探讨和挖掘的地方。本文将从早期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另一个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的发展,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早期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早期教育及其理论基础(解释早期教育的含义并详细解读,从古代中国和西方的角度梳理早期教育的思想);第二部分: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人的发展的含义、内容及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简述儿童的发展);第三部分: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通过分析早期教育与生理、心理、智力、道德品质、适应能力的关系,论述了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第四部分: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第五部分:正确对待早期教育,科学促进人的发展(克服误区,合理利用,高度重视)。
第四,研究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史料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早期教育和人的发展出发,按照提出意见、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重视运用的思路,分为五个部分。
动词 (verb的缩写)改革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本文从综合探究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早期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往学术界对早教的研究大多是从早教的内容、重要性、方法、误区或简单分析早教等角度进行的。本课题从宏观角度把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早期教育与人类发展上。
2.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本文以早期教育与人的发展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而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影响,呼吁重视早期教育,合理利用早期教育,科学促进人的发展。
3.将早期教育与人的发展相结合,阐述、讨论、分析、研究,认为早期教育具有最高的社会效益,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
一,早期教育及其理论基础
(一)早期教育的含义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早教
要了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范畴,首先要了解童年的基本概念。儿童期是指从胎儿到青春期的时期,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哺乳期)、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涉及新生儿期:从分娩到出生后28天;婴儿期(哺乳期):出生后28天至1岁;幼儿期:1至3岁;学龄前:从婴儿期结束到小学开始,即3岁到6岁或7岁。
学前教育指学前教育,狭义指幼儿园教育(3-6、7岁),广义指从出生到学前教育(0-6、7岁)的教育。当然,从出生到学前的范围是国内学者普遍认可的。国外有学者认为,学前教育应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儿期、婴儿期和学龄前,即从胎儿到正式学前的教育。我们平时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活动,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虽然1至3岁被列为幼儿教育,但绝不是针对1至3岁儿童的教育。虽然有人把幼儿教育广义地理解为0-6岁儿童的教育,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幼儿教育是3-6岁和7岁儿童即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它起着过度凝聚的作用,是一个人一生教育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狭义的早期教育是指0-3岁的儿童,即从新生儿期到幼儿期,而广义的早期教育是指0-6岁和7岁的儿童,即从新生儿期到学龄前期。本文所要研究的早期教育将以广义的0-6岁和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从上面不难看出,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时间上有一些重合点,但实际上在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早期教育在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2.解读早期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早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与别人不同的是,早教的第一对象是家长,其次是0-6岁和7岁的孩子。内容包括营养保健、潜能开发、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评价,以提供或创造丰富的不良环境,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它以儿童的身体成长、潜能开发和道德修养为目标,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一些研究认为早期教育具有累积效应。孩子入学后的行为和成绩,乃至人生的成就,都与他们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历,包括教育,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早期教育的历史变迁
1,中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
回顾一下,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关于胎教的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堪称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一部力作。此外,宋代理学家朱的《小儿训诂》也是一部重要的早期教育著作。
(1)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颜悦》中指出,“顺其自然,习气自然”。这句话主要是说,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在青年时期养成,就很难在一生中改变,所以他认为人要从摇篮里就学会“克己自重”。西汉初年的政治家贾谊认为“君之善,在于早教,择其左右”,主张尚未童心的婴儿。宋代理学家程颢在《程二语录》中指出,“胎教与保学”(早期教育)比“杨修乡党之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更为重要。如果早期“所见皆非善”,他的自然原理必然会被遮蔽,即使日后在好的学校或社会接受教育,也很难成为圣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指出:“少年士如旭日之光;老而学之,如烛光夜行。”“生命是年轻的,精神是有专利的,长大了还要思考,所以一定要趁早教,不要失去机会。”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已经发现了早期教育的存在,并主张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充分肯定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外部环境对早期教育影响的探讨。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失者有三友,得者有三友。”《列女传·邹之母》中记载的三迁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典故。墨子在《墨子染》中提到“染于苍者淡,染于黄者黄,色随人变。”颜之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在《颜氏家训·慕贤》中认为“是以善心而居,如一人之园室,久而香之;与恶人同居,如人之鱼,臭久矣。”他还认为“人年轻,神情未定,与金钱关系好,抽烟染身,谈笑风生,无心学习,渐行渐远,都是很自然的事,何况那些更有学问、更好学的人。”
他主张在孩子“不确定”和可塑的时候,给孩子良好的“熏洗”和“潜移默化”,让孩子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朱甚至认为,精心挑选婴幼儿的老师应该从精心挑选奶妈开始,“孩子一定要选奶妈”。因为奶妈长期接触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影响更大。作为婴儿的启蒙教育者,“奶妈的教导尤为重要”。
(3)早期教育应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讨论。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百科全书》第二卷中提到,“一般来说,一个男孩乐于游泳而又害怕被捕,如草木之初,易达而毁之。今天对男生的教导,一定要让他们趋于励志和快乐,所以不能入。比如雨水和春风,沾染了花草树木,正在发芽生长,自然越来越长;霜降则生意萧条,日暮凋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守仁反对违背儿童天性和不顾儿童年龄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当时的“训导员”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问题,提出不以孩子爱玩的天性为依据,以“句读”为内容,而不是“以礼引导孩子”、“以慈养育孩子”,甚至采取“鞭笞绳索、善待犯人”的做法,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使孩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早期西方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家和思想家关于早期教育的思想虽然在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教育思想家不同,但同样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教育要尽早开始。
他认为孩子从小接触的东西会对他产生永久的影响。而且柏拉图特别强调,三岁以前的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最优秀的人来承担。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早期教育的地位,并将其纳入自己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他在《育儿经》一书中进一步强调了早期教育的价值和父母的义务。他相信,无论谁年轻时播下什么种子,老了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幼儿教育要尽早开始,父母要从小就给孩子打好虔诚、美德、智慧的基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应该给儿童一种“自然的教育”,以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孩子从出生就应该有学习的能力,教育应该遵循永恒的自然规律,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第一家早教机构由德国早期教育家福禄贝尔于1840创立,他在《人性论》中阐述了人的发展和教育理论,被誉为“早教之父”。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推动了早期教育的发展。她认为,不良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20世纪中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如皮亚杰、斯金纳、布鲁纳、班图拉、加德纳等。,使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科学合理。后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儿童的发展和早期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0-6岁和7岁的早期教育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三)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
1,生理学基础
个体出生后,其神经系统的结构继续发育。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婴儿期比较长。但就是这段漫长的婴儿期,却是人类一生中大脑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个体出生时,大脑重量约为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25%。出生后第一年,他的脑重量增加最快,平均每天约1克,到9个月,他的脑重量约为660克。2 -3岁时达到900g-101g,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之后脑重增长速度变慢,6 -7岁时体重1280g,是成人脑重的90%。02岁时,脑重量增长速度减缓8.00000000805 20岁后,脑重量不再增加。随着大脑的再次生长,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趋于完善。人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是早教的生理基础。
2.心理学基础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发展也有一个关键期。例如,怀孕6周内是主要器官发育的时期,这非常关键,因为人类胚胎在这一时期最脆弱;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人类正是在这个时期从直觉动作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这也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4-5岁,到了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期;5-6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对这个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判断,他们提出了幼儿教育问题和教育要把握最佳年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