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隋代制瓷中心仍在南方,但有逐渐北移的趋势。陶瓷的制作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器皿的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发生了过渡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重,胎色多为灰色。
隋代瓷器的技术取得了许多成就,超过了前代。瓷泥一般都洗,掌握控制原料中铁的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靠支架支撑和烧制。当支撑物被支撑燃烧时,物体直接接触窑内火焰,被窑内烟火熏到。釉面不均匀,经常粘很多灰和窑渣。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圆柱形的匣钵出现了。虽然没有马上普及和发展,但也标志着瓷器烧制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改变了瓷器的制作和造型。
胎壁趋于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气污染,保持了色彩的纯正,使器物造型趋于轻巧精致。
在造型上,隋代青瓷基本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主要有四六个系列的盘口壶罐、龙把鸡头壶、吐壶、多格盘、五杯盘、高脚盘、瓶、砚、盘、碗。
湖南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角短流壶是一种新的壶型。安徽淮南窑青瓷四系瓶,其他窑也有缺失。而且全国各地的瓷窑都有蓝釉高脚盘,是隋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但釉色仍不稳定。这时候用的釉还是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是青色、黄色还是黄褐色,都是玻璃状的,在高温下流动性很大。烧制后往往出现珠状,胎质偏硬。一般容器都是满釉的,底部不上釉,让胎露在下部。
此时瓶罐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是由花朵和卷叶组成的条状图案。隋瓷的装饰技法有印刷、雕刻、贴花、塑雕等。,还有的加入了黑色和棕色的色彩,其中以印花较为常见,最具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干的时候,用瓷泥制成的阳印模压成图案,然后上釉烧制而成。其图案有花卉、草叶、莲花瓣、卷叶、波浪和弦等。,分别展示在三维物体的颈、腹、高腿盘的圆面上,看起来整齐、简约、有图案。此外,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的产品多有印花装饰。
隋代有一种蓝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长颈、长腹、平底。肩部有四条双条线,颈、肩、线、腹四层印花装饰。印花是由扇形花瓣组成的一组花、叶图案,体现了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还有一件隋青釉印花带盖痰盂,高14.cm,直径8.4 cm,足径10.6 cm。壶口向外翻,颈短,肩平,半腹下垂,腹下微缩,圆宽。盖上槽,扣子像蜡串。全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釉色不及底,近脚处露出灰色胎骨。肩部刻三角流苏一周,腹部印花朵、树叶、金银花图案一周。
雕花是在瓷胎未干的情况下,用锋利的工具刻画出各种图案,然后上釉,入窑烧制。
贴花纸是将瓷土填入模具中,压制成各种图案,在瓷胎尚湿的情况下,用瓷土水粘合在物体表面而成,十分罕见。`
隋代青瓷仍以越窑为主,典型器物为隋越窑莲花纹四系罐,口直、肩滑、腹平、足实。路肩为方形桥系,对称分布。装置外壁粘贴两层倒置的莲花花瓣,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立体感十足。施青釉,底部不上釉。
隋代青瓷的代表作是蓝釉兔钮莲瓣纹,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右平底,底部有圆孔,中空,顶部有兔子扣。坯体施一层薄薄的青釉,釉变黄,釉未施到底。外墙用一周的荷花花瓣盖章,上面有6组花,中间有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扣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烈,折线细密,花纹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充满艺术美。
隋朝时期,北方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制瓷区大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窑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安徽珙县窑、安徽淮南窑。
他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胎土洗,胎色多为灰色。其中淮南窑的瓷体较厚,釉面呈玻璃状,透光度较好。釉面常有条痕,外壁半釉,有釉流,釉色为绿色或略闪黄色。
北方瓷器的装饰纹样,既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莲花纹样,又采用了花卉、草叶、卷叶等纹样,在布局上穿插、替换;装饰手法包括印花、描绘花卉、贴花等。
有一件安徽隋淮南窑制青釉花莲花瓣纹四系盘瓶,高43厘米,直径15厘米,足径13.5厘米。瓶口、长颈、肩、肩设置四个由双股泥条构成的垂直系统,呈鼓包状,腹部以下逐渐收敛,靠近底部处留有空隙。青釉施于全身,釉只及腹部下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釉面有条纹。
盘口瓶的釉下彩纹饰为雕花印花,颈肩压印圆形花纹。肩部有两处雕花纹饰,上面一处覆以莲瓣,下面一处为金银花纹,腹部有三处雕花纹饰,上下各覆以莲瓣,中间一处为金银花纹。每一层装饰音都被和弦分开。
隋代淮南窑产品还有黄釉高脚盘,高12.5cm,直径27.5cm,脚径14.5cm..此盘平直略向外,中心扁平,有印花装饰,有五个支钉标记,由中空的喇叭形高脚支撑。通体内外施黄釉,外壁只施半釉。
高祖盘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一种瓷器。最早见于北朝,流行于隋代,在隋代的绘画和壁画中均可见到。研究发现,隋代烧制高脚盘的瓷窑有河北加比窑、河南安阳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和四川琼瑶窑。
隋朝还生产了大量高质量的白瓷,特别是北方河北姚兴的白瓷,与南方越州生产的青瓷形成了互补。北方瓷业的发展开创了唐宋瓷业繁荣的先河,名窑遍地开花。
但此时的白瓷釉并不是真的白,而是一层透明的玻璃釉覆盖在白胎上。器物胎质洁白,釉面光滑,基本没有南北朝白瓷的青黄或闪黄痕迹。
这种在瓷胎上使用白色化妆土的成功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施釉前,将含铁量较少的白瓷泥小心地挂在坯体上,这对提高白瓷釉的透明度和颜色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有一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直径9.7厘米,足径15.2厘米。能唇,无颈,肩光,肩垂至足,平底无釉。胎儿的骨头又白又厚。内外施白釉,外墙近脚处釉不如底。釉面薄而均匀,洁白无瑕,覆盖着细碎的碎片。坦克的造型饱满凝重,优雅简约。
隋白釉龙柄复式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两瓶相连,龙为柄,龙张开嘴,两人托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为白色,质地较硬,釉末未施,釉层较薄,略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后,到隋代瓶型更为丰富,以后各朝均有烧制,造型各异。
此外,608年李墓出土了一批白釉瓷器,如白瓷双系鸡头壶。与北齐范崔墓中发现的白瓷相比,珐琅有了很大的提高,没有早期白瓷闪黄或闪蓝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