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精彩的语言营造历史课堂
1.构建合理的历史叙事框架。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3.历史课的主题一定要生动。4.历史老师的语言要生动。5.历史叙事要有思想。教师首先是“讲师”和“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能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但他连知识都讲不清楚。教师讲课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决定讲什么,讲多少,什么时候讲,怎么讲。在课堂上创设精彩的历史讲座,让历史课堂变得聪明起来。课堂是师生充满活力的地方,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翩、焕发青春、产生创造力的沃土。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课堂就“像做饭时忘记放盐一样”。其实老师的旁白是课堂教学中最敏捷的部分,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老师讲得好。教学是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归纳(概括)、示范、解释等方式传授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老师的讲解必不可少。难怪经常有人说:某某老师上课讲得好,某某老师讲得差。由此可见讲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讲课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来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释疑,加深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动作模式,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加深理解。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上课不能多说话,这样会让学生很被动。作者认为这种想法相当可怕。长此以往,不仅不会让历史课活起来,还可能毁了历史教学。在历史课中,教师不仅要这样,历史课也要灵活。从历史课的性质来说,历史课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其他课程,不是像语文、数学课那样的应用型,也不是像音乐、体育课那样的表演型。历史课是典型的知识型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式。教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途径。因为历史知识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重复,很多不能直接观察到,大部分是间接传递的。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听(听别人讲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调查历史文物)等。,而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不外乎此。其中,听课是获取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老师放弃教授历史,可能会阻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1.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是教师的叙事框架。框架合理,听者的思路就清晰,对知识的接受度就高。互动的情感强烈。书本的知识框架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思维,教师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但这种方法通常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构课堂叙事结构。比如必修3第六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讲的就是文艺复兴。教科书从背景、核心、表现、扩展、意义等角度描述文艺复兴。如果老师完全按照课本的结构来讲故事,课堂肯定是沉闷的。海南中学谢爱群老师的设计很有特色。文艺复兴:(1)寻找昔日的辉煌(2)千年衰落与觉醒(3)谁在呼唤?-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4)文艺复兴与文明的进程(5)文艺复兴与我们。只有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的建构,这样的叙事,这样的课堂,会有很好的效果。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事,但没有人能重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是一个“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女孩”。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准确科学地教。当然,准确的教出来并不难,但是照着剧本做就可以了。关键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失去了对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失去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方法,失去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是我们不提倡也不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创新课堂,师生互动课堂。老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他们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和联系,梳理出一个系统的知识传递网络,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把正史变成言情,忽略了知识传递的科学性。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误解。这门课越吸引人,越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准确呢?笔者认为,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严格学习,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务实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就足够了。比如,一位老师在历史必修课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讲“洋务运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有人根据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认为他是改革家、开放家。一开始我以为老师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改革者和开放者”和“叛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从老师的解释来看,他是一个积极的“开放者”,认同这个观点。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听其他老师讲“洋务运动”时发现的类似问题。不同的人因为立场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可以学术讨论,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肯定李鸿章不是汉奸是错误的。这种历史创新教育的出现,既是我们历史教师技能不足,思维浮躁的表现。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理想信念淡薄,民族观念缺失的反映。历史教育是一门修养课。历史课必须强调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历史课的主题一定要明确。历史新课程采用专题史的教学方式,这种专题史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比如必修一。必修二的主题是经济活动;必修3的主题侧重于思想文化。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必修1的政治题目突出了欧洲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2的经济题目则强调了欧洲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而进行的联合以及作为经济区域化典型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历史课的主题。否则,讲得再生动,扯远了万里也不会有好结果。比如,一位老师在讲必修3第14课的题目“改革与改革”时,他设计的副标题是:改革与改革的背景;改革和改革的代表及其意见;改革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改革和改革的意义。先不说他讲的有没有意思,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仅仅从他的设计来看,没有突出的主题。必修3的主题是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改革和变革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这一政治活动在近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4.历史老师的语言要生动。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和与人交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版,第289页。)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还应符合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死板抽象的教学语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反而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生动起来呢?作者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书面语要转换成口语。口语意味着受欢迎。②教学语言要幽默。马克思说,“一个好心情比吃十种药更能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痛苦。”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个性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典故要适当穿插。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典故,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④应采用多种方法。在解释和叙述时,我们应该尽量使语言生动,生动地刻画人物。可以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这方面,北师大附中的纪连海老师做得非常好。那么,纪老师是为什么呢?他经常说,他把中学历史老师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职业。他热爱这个职业,他喜欢教学生,学生也喜欢上他的课。他的历史课不仅吸引了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让他的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他的课堂上,他会通过讲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来丰富他,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教学上,纪连海还有另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借鉴讲故事的语言和相声的包袱,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季老师每节课都会用讲故事的语言。讲故事的语言是什么?它是通过嘴。它一直在说话。它是互相链接的,而且速度很快。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很多知识和分析。那么什么是相声呢?相声强调伏笔和包袱。“也就是说,到了亮点就戛然而止,勾起学生的食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的解说严谨幽默,庄重幽默,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妙不可言”。老师的讲解不一定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的完整而深刻。不一定要满篇的文字和词句,但一定要简洁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的心,不哗众取宠”。5.历史要用思想和历史来讲述。过去不是为了让后人哀叹或者沾沾自喜,而是让后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必须承担什么责任。人们常说:“历史使人明智。“如果我们在讲述历史时,不懂得用思辨的眼光和思考的大脑去审视、思考和解读,那么我们和学生永远达不到‘智慧’的境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产生智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教师讲历史要有独到的见解。能激励人。比如海南中学谢爱群老师的《复兴》一课,现在是该课一个记录的摘录。”文艺复兴和我们”“人文主义”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词。书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主义”;在中国,所谓的“以人为本”直到最近才被国家提倡。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觉醒的意识,在600年后的中国刚刚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面对另一种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看看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那里的教堂每天都敲响当地的钟声,罗马时期的雕塑矗立在罗马地铁的出口,普通人的回廊或小巷,古老的雕刻。几十万年的小井还蹲在街上...我们破坏了多少文化艺术?北京作为一个古城,被毁了,中国太多古城被毁了……”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历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让学生在听完后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历史意识和责任,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魅力所在。教师首先是文化知识的“讲师”、“教师”和“传递者”。能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连知识都讲不清楚的老师绝对是不合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