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出现音乐记谱法?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历史的正式文字记录始于周朝。

中国的音乐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七音音阶,但一直偏爱相对和谐的五音音阶,注重音乐在五音中的发展,而注重追求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而忽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与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音律。从单声到和声。所以,如果说西方音乐像一堵厚厚的墙,轮廓就像旋律,砖石就像一堵墙。就算轮廓是直的,只要有和声就是墙,就像亨德尔的一些作品一样。中国的音乐就不一样了,就像中国画有线条,没有轮廓(旋律)就不是音乐,和声可有可无。所以,西方人听中国的音乐“像一根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过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像“杂声”。

史前古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比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早2000多年。根据距今67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经会烧陶罐,会挖骨哨了。这些原始乐器无疑告诉人们,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音乐的审美能力。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结合的特点。葛氏族所谓“三人操牛尾,歌八招投其足”就是最好的解释。当时人们所传唱的“尊自然”、“争粮”、“总兽之极”等内容,反映了先民对农业、畜牧业和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原始乐舞,也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比如黄帝的氏族曾经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云门。关于原始的曲式,我们可以看到吕氏《春秋》中涂山石的女儿所写的《等人曲》。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等人”,只有“等人”这个词才有真正的意义。这是音乐的萌芽,是孕育的语言。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一个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好。专家进行了实验,发现骨笛仍然可以用来演奏音乐,可以发出七种音调。但中国古代基本只用五声音阶。

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诗”不分,即文学与音乐息息相关。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都是用曲调为人们伴奏并口头演唱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比如汉代的集成官诗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可以唱。即使在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作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节的《水调》、李白的《静夜思》。

在中国古代,音乐家是被鄙视的,不像画家,因为中国书画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阶层,在宋代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端兴趣)。乐师地位低下,只是贵族娱乐的“演员”。唐代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也没有政治地位。现在人们知道他,是因为他经常出现在唐诗中,受到人们的称赞。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但古琴只供文人独享,不能向大众演奏。古琴音量低,是唯一地位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乐理发展缓慢,在“正史”中的地位不高,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资料。但是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谣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