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震惊新闻界?

2012 12《纽约时报》发布专题报道《雪崩:特内尔溪事故》。这是一部新闻作品,完全是新媒体技术孕育出来的。它首先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并在六天内获得了350万的浏览量,然后在三天后发表在印刷报纸上。该奖项的评审团在颁奖词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雪崩对受害者经历的叙述和对灾难的科学解释使事件栩栩如生,灵活的多媒体元素的使用使报道更加有力。”由此可见,除了高水平的文笔、真实可信的内容、连贯统一的文笔,融入多媒体的“立体特征”就是记者约翰?布兰奇和他的团队带给读者的最大惊喜。

提供多媒体互动的现场体验是这部作品的显著特点。它报道了2012年2月发生在美国史蒂文斯的事情。帕斯滑雪场的一场灾难包括六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集合了新闻事件回顾、滑雪者死亡口述、雪崩的科学原理等多个视角。全景地图、采访影音、互动图片、著名滑雪者传记在这部作品中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又一个视觉小高潮。

点击雪崩报道首页,一大片雪山的动态图片立刻映入眼帘。寒风吹过雪山,雪花飘飘,令人心寒。报道标题《落雪:隧道溪的雪崩——作者约翰·布兰奇》出现在屏幕的空白处,仿佛大幕已经拉开,电影即将上演。随着光标向下拖动页面,整个特写慢慢展开,加上视频、动画、照片高光均匀平滑地嵌入文字,整体感觉简洁大方,自然不生硬。在滑雪者逃生的表演中,读者有模拟雪崩场景的真实动画,甚至可以听到大雪球滚下山坡的轰鸣声。场景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作品中还有一个非常用心的设计:每一个被采访者出现后,网页右侧都会出现一个以人物肖像为标志的背景信息框,你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具体信息,包括他们的年龄和职业。笔者认为,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特呈现。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来源”的准确性,强调被采访者的信息以凸显这种专业意识是以一种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

更神奇的是,雪崩网页会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慢,自动调整视频播放速度和相应内容,实现实时互动。如果读者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可以通过网站顶部的社交媒体链接进行分享。一位名为“Cal”的网友评论道:“这部作品太感人了,我对它的喜爱无以言表。感谢记者约翰,你给我们带来了媒体融合的强烈精神冲击。我把链接分享给了所有喜欢滑雪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