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义仓是做什么用的?
在自汉代以来一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因此对中国的扶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的积极参与是中国古代扶贫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当时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下,扶贫思想的实践主要是通过大量储存粮食来弥补不足。中国自汉代起就有了由朝廷首创的名为“恒收”的仓储制度。隋代出现了以地方征集为主的“义仓”。南宋出现了以社区为主管理、居民普遍加入的“社仓”,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险意义。
除了仓廪制度,中国古代还有济贫、养老、养儿等慈善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六病堂和孤园。比较有名的是唐宋时期的伤心场疗养院。这个慈善机构最初是由佛教寺庙建立的,所以以佛教术语“悲场”命名。后来由佛寺用官方补贴来办理,所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后逐渐完全转到政府手里,由政府委托当地名人管理,改名为“福田医院”或“居民疗养院”。
宋朝时期有完全由民间甚至个人经营的,没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机构。最著名的是范仲淹的《倚天》和刘载的《粥局》。前者是以庇护、造福宗族为宗旨的慈善机构,是“家族扩张”的模式;后者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社区组织的形式开展慈善活动。这些组织主要由乡绅控制,并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明代出现了最早的慈善团体——同善会。
易仓是一个很差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