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中的西洋在哪里?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到1433,在15世纪。15世纪的前30年,亚欧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几乎同时进军大海。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王子亨利沿非洲西海岸探险为代表。东西方航海在很大意义上标志着人类活动的舞台开始从大陆转向海洋。

在我看来,经过几千年航海实践的积累,人类在15世纪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了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的社会基础与西方航海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

1,西航时代

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力来自于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在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金银的追捧。所有国家都鼓励和支持海上探险,寻找黄金和探索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正处于进入“资本主义黎明”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航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行是血腥的,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从唐中期的巅峰慢慢发展到了下坡路,但在明初仍是世界强国,在很多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朱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隶之都、迁都北京等。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朱迪进一步发展了明朝的经济。松江成为全国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中心,这是中国的“瓷器黄金时代”。采矿业、冶炼业和造船业繁荣昌盛。

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的外交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同世界特别是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因此,郑和下西洋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朱迪也很有远见。就郑和下西洋而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有经济上的活动。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实现朱迪大家庭在世界上“大团结”的一部分。

从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时代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是从陆地向海洋进军的。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上大部分海洋还不为人知,封锁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第二,郑和船队下西洋

(一)郑及其人

郑和(1371-1433)出生于云南省昆阳地区(今晋宁县宝象山河岱村),一个世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的母亲姓文,很贤惠。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这位兄弟的名字叫马。郑氏家族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30万大军,发动统一云南的战争。战争期间,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阉割,在军中做了一名打杂的。云南平定后,于1385随军北上,先后转战蒙古大漠和辽东。19岁时,被选送到北京燕王府任职。从那以后,他追随雄心勃勃的王艳·朱迪,并逐渐获得朱迪的信任。尤其是在1399-1402年,朱迪与其侄儿建文帝争夺皇位,郑和为帮助朱迪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郑和被提升为掌管内政的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迪亲自给郑和赐姓“郑”,以表彰郑和的功绩。此后,他改名为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个太监,没有自己的孩子。他做官后,从哥哥那里领养了一个儿子,儿子结婚生子。主要有两个分部:一个在南京,有几百人,一个在苏州;一个在云南,主要在玉溪,一个在泰国清迈。

(1)郑和下西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庞大的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来编制。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强大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的舰队为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总司令。国际著名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综合分析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后得出结论,“明朝的海军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甚至比同时期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强,以至于所有欧洲国家加起来都比不上明朝的海军。”

1,数量很大,井井有条。

郑和下西洋舰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所承担的任务而建立的军事组织形式。

首先,人多。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在史料中明确记载为四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在27000次以上。明军近卫5人左右,各5000-5500人;从现在开始,武陟书主要来自沿海的卫生所。当时西方通过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行的人数:分别为90-1500;170以上;265人。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量,而是解释一个科学道理。水手的数量体现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物质支持,不容易。

其次,舰队编制。

根据我国海军专业人士多年的研究,郑和舰队由三个序列组成:艇师、两栖部队和仪仗队。舰师是现在的海军力量,军舰的基本单位,他们编成编队,叫做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作战;仪仗队在担任警卫和对外交往时庄严而有力。

根据下西洋的任务,郑和的船员主要由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对外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和军事护航部分五部分组成。指挥部分:整个舰队的中枢,对航海、外交、贸易、作战进行指挥和决策。郑和的职务是钦差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船舶修理、天气预报等。外贸部分: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后勤供应、起草文件、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从郑和船队的构成研究来看,编制完善严谨,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航海经验,保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2.船的种类齐全。

帆船运动离不开帆船。从中国造船的历史来看,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在不断变化,从木排到独木舟再到小船,从木船到金属船再到合成材料船。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很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

(1)数量

每次旅行有200多艘船。大船“宝船”数量在40-60艘之间,而西航时有3-17哥伦布;④达加马;麦哲伦5艘船。

(2)类型

有学者根据《龙江造船厂志》、《兵书》、《下西洋记》及碑刻等文献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至少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坐船(战列舰)、粮船、水船等七种。宝船-帅船,宝船。马船——快速综合补给船,运载各国中层官员、军需品、贡品动物,能打仗。军舰——用于护航,吨位小,机动灵活,配备枪械和战斗机,保证整个舰队的航行安全。舰船——用于舰队反海盗攻击和两栖作战。粮船——运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和运送淡水。当时世界航海上还没有这种船,能装备专门的水船是一大成就,显示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

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和船的规模。

3.先进的设备

郑和的西洋舰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武器的发展,宋以前是冷兵器时代,北宋到清中叶是冷兵器与火器并存的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种类繁多,质量大大提高。热武器的比例增加了。郑和的船队装备了先进的武器;比如碗磨,一种柔性火炮;喷管,用于水战和攻城池。你可以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一些,是水陆两用的。一种新武器的出现,“赛邢飞”,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地雷原型的记录。

郑和下西洋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舰艇和分舰队之间需要通信和指挥调度。那时候还没有现代的通讯方式和现在的电信方式。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进行夜间联络?刮风下雨雾天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古代航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这么远,怎么管理?而且每次都平安归来,说明古代中国人指挥管理的智慧是可圈可点的。那么郑和的船队是怎么联系的呢?船队配备有船只、音响信号、旗帜和其他设备。据史书记载,船队“昼认旗,夜认灯,事务一件接一件,左右相联,不致烦忧。”白天悬挂各种颜色的旗帜,按照约定的方式挥舞,形成相应的旗语。晚上,灯笼被用来反映航行情况。如遇能见度不良的雾、雨,也用锣、喇叭、喇叭进行通讯。

郑和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的需要组织,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严密的船队,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基础。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

众所周知,在人类进入航空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果的汇集点,航海技术的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一个高科技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体现了我们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科技成就。它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的技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导航技术

中国早就可以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来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行位置。郑和船队将航海的天文定位与航海罗盘的应用相结合,提高了确定船位和航向的精度。人们称之为“摘星”。用“拉星板”观察定位,测量天空的高度,就可以判断船的位置和方向,确定航向。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理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理导航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基础,利用航海罗经、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根据航海图和针路簿的记录,确定船只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了航行路线,称为针道。罗盘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之所以流传于世,得益于明末作家毛将其收入《五碑志》。原图为之字形长卷,收录吴北之时改为书体。从右到左有20页图片,其中40页是* * *,最后附上两张“漂洋过海领星”的图片。海图中记录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国地名300个,最远东非海岸16个。城市、岛屿、航标、海滩、暗礁、山脉和航线都标了出来。其中,南沙群岛(万盛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始兴石塘)标注明确。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以郑和等人的名字命名南海岛礁,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地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的航海图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其数学精度较低,但实用性优于波特兰图。英国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米尔斯和布拉格登对中国航海图的准确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两人都熟悉马来半岛的整个海岸线,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准确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的光辉,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造就了郑和下西洋。

第三,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过印度洋,到达西亚非洲东海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到达大西洋,涉及三大洋,这在中国以前的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航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早了83年107年。在当时,在木船上航行,仅仅依靠自然风力来克服海上的各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航海经验,还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

据《汉书》和《地理学》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开通了安航空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到斯里兰卡,远达今天。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只到达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旅行家王大元于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皇帝曾派遣使节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朝以前,中国西航的船只基本都是沿海航行,规模、船只数量、航次都远不如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实现了中国远洋航海的实质性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集结在江苏太仓刘家岗,沿海南下,靠泊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待西北太平洋季风,11—12。当季风到来时,它穿过台湾省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詹城,然后去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东部,最远到达古里。古代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和东非。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郑和的重要航线有56条,总长15000里。

比如开辟了从古里到滑山再到摩加迪沙、索马里、东非、布拉瓦尔、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至比拉(莫桑比克港口)和孙拉(今索法拉港口)。分舰队进入德拉戈A港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季风航行的要求。从航海发展史来看,郑和下西洋是成熟的、创新的,为以后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就

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显然,明政府从当时的国家利益(包括皇帝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概括起来,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开展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竞争。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爪哇和暹罗对外扩张,压迫一些周边国家,威胁马拉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口,甚至杀害明朝的使节,拦截向中国进贡的使团;另一个海盗猖獗,东南亚南亚猖獗,非常嚣张,海上交通线不保。这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了中国南方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成祖采取了“内守中国,外顾四夷,平等相待,安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将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升明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了矛盾,平息了冲突,消除了隔阂,有利于周边地区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的稳定和海上安全,提升了明朝的声誉。所以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军事实力很强,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和平目的。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陈祖义几千人,亚历杭德罗·奈尔几万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很难实现和平。

李约瑟评价:东方航海家中国,沉稳温顺,不记旧账,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生存,虽有恩人;他们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从不征服外国人或建造堡垒。

2、威慑敌人,牵制蒙古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对明朝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海的海贼、北方的蒙元残余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日本海贼最早出现在元末,日本发生了内战。一些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抢劫中国沿海,在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局势还不稳定。所以我们集中安妮,在国防上采取被动防御策略,在沿海各省设立卫生所,在北方修筑长城,出兵边境。

朱迪时期,海陆对明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改变被动防御策略,主动离机,在陆路方向迁都,亲自攻克漠北;郑和的水师设置在海上方向,对倭寇和反明势力进行威慑和打击,从海上实施战略包围,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牵制,缓解了明朝北方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是多方面考虑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期间,开展了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形式,具有封建主权国家的性质。这样就获得了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国地位的认可,这就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来华朝贡。他们一方面受到明朝的庇护,另一方面又得到丰厚的赏赐。据统计,永乐二十二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各国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史无前例。更有文莱、马拉加、苏禄、古马郎等七国国王亲自率团。最多的时候,有18个不同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到中国,有三个国王在访问期间死在中国。他们将委托中国安葬。在明朝,国王得到了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是明代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方式。郑和的船队满载礼物,以及来自中国的货物,如铜币、丝绸、瓷器和铁器。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以物易物。影响最大的是击掌定价法。在中国的古里,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将货物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在官员的主持下面对面协商价格。一旦达成协议,他们就决不会食言。双方互相击掌以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模式在当地一直流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特别是最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了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推动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产生的。郑和下西洋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道,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郑和的使命并没有禁止官兵沿途拿一些中国货进行交换。东南亚的人们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工具。郑和船队一到,就争相在码头划船或交易,有的还邀请官兵在当地市场摆摊。当时中国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币等。,中国主要用它们来交换珠宝、香料、药材、珍稀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辣椒,当地价值1两,回国卖20两,利润非常丰厚。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包括政治贸易和经济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而且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落后,渴望中华文明。朱迪在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肩负着“教化海外各国,引导礼仪,改变习惯”的使命。郑和将中华文明传播到海外,谱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礼仪与儒学、历法与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疗技术、航海与造船技术等。

关于郑和的故事在海外还有很多流传。马来西亚有武吉中国和李航宝井,印尼有三宝垄和三宝垄寺,留下了郑和的遗迹,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

4.发展海洋产业,铺设亚非航线。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在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的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为人类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通了亚非洲际航线,为西方人在亚非航行铺平了道路。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海岸时,当地人告诉我们,几十年前中国人已经来过几次了。在阿拉伯航海家的帮助下,他们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成功到达印度。

第二,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收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资料。郑和的航海图是通过大量的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勘探活动比英国挑战者号(1872-1876)最早记录的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航区战略布局。郑和根据自己的使命和海洋知识,在广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马拉加、酒钢、古里、胡路莫斯作为海洋开发的重点地区,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范围。

郑和下西洋为海洋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郑和的成就辉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他从三十多岁开始,投身海洋28年。他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航海,他毅然率领船队走出去。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印度古里去世,享年62岁,永远埋葬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英雄中,郑和不仅以领先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更是优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想人们关注和研究他最重要的方面,大概就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勇于吃苦、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世界敞开大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爱岗敬业报国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发扬,促进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