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识别系统的历史是怎样的?
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二战初期。1939年,英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IFF,称为MK ⅰ。随后经过多次改进,研制出MK ⅱ、MK ⅲ、MK ⅴ等型号,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MK ⅴ的基础上发展了X型。这是一个种军民兼容系统,不仅可用于军事识别敌方目标,也可用于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1954,由国际民航组织采用。
从60年代开始,对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天线旁瓣干扰、系统内设备间干扰和混淆的问题,采用微处理器编码和控制后,提高了保密性和自动化程度。一些国家还开发了综合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以提高识别可靠性和设备利用率;对非合作等其他身份识别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进一步提高密集多目标条件下的抗破译、抗干扰和敌我识别能力,仍然是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中国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研制弹道导弹武器。为了积极防御和探测千里之外的入侵目标,中国必须发展超远程预警和跟踪雷达,探测和跟踪外层空间目标,建立弹道导弹预警(太空监视)系统和防御系统。1958提出发展超远程雷达。
雷达技术专家沈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研开始,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进入工程设计阶段。
1959年,他组织研制了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接收到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强回波,观测外太空目标取得初步成果。
从1965到1970,开展了卡塞格伦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普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应用、大型天线结构、转台等方面的研究。上述新技术的突破,为超远程110跟踪雷达的研制做了初步的工程准备,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1977年,我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部队。可跟踪2000多公里外的非合作外空目标,在我国洲际火箭和卫星发射工程中多次执行跟踪测量国外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