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丝绸之路有何异同?
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一条穿越中亚,穿越帕米尔高原,到达西亚的路线。再往北走就是北路,再往南走就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副将远至安息、毒等国。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民族之路”,也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2065438+200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个跨国合作成功项目。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北欧和亚洲的商业道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张骞、班超在东汉时期出使西域,从长安(今安)、洛阳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这条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未来另外两条名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因为丝绸制品对这条路西运的货物影响最大,所以得名。其基本走向设定在汉代,包括南路、中路、北路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自古以来相继形成的、遍布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的远距离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除上述路线外,还包括形成于5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在宋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并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道路上的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推动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开启了中外交流的新时代。并成功拉开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从此这条路线被踩出了“国道”,各国的大使、商人、传教士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来来往往。
从王公贵族到乞丐囚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足迹。这条东西向通道将中原和西域与阿拉伯和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延伸至地中海。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东段到达了韩国和日本,西段到达了法国。意大利和埃及也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成为亚欧非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路线:
洛阳(长安),河西走廊。今天,新疆,西亚,地中海和罗马国家。
丝绸之路和中西贸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和欧洲的商业大动脉,也是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其中国际贸易在当时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奔袭驿站,无止境;商人贩客,日款下塞”,反映了使节不断来来往往,商贩不断往来的情况。“中国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布的国家。在殷周时期,劳动人民已经织出了色彩斑斓的深色丝绸和彩色刺绣。后来发明了罗纱和织锦。汉代的制丝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保存的精美丝绸就是证明。中国的丝绸出口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表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从西汉到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为了保证经济往来,汉朝还采取了必要的政治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等,以保持商路畅通。中国的丝绸在古代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被视为珍宝。韩与西域交流后,丝绸在中亚和西亚流行。安息吧,尤其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皇后。全国各地的寺庙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丝绸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皇帝、元老院甚至权贵家族都以穿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堂的法衣、祭祀服、挂帘、祭坛都是用丝绸制成的。国家官员穿特殊形式的丝绸长袍,而世俗的富人一般穿普通的丝绸长袍。
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人们制作珍贵的花丝,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材料像蜘蛛丝一样纤细。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丝绸,还向中亚、西亚甚至罗马出口铁、镍、贵金属、青铜器、漆器、杏子、甘蔗等。中国从中亚西部,尤其是大湾,进口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来自中亚国家的植物,如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都传到了中国。从西域和伊朗,其他乐器,如瓒、琵琶和瓒,以及绘画、雕刻和图案设计技术传入中国。休息和罗马羊毛和玻璃也来自东方。大湾到西方的贸易使节一年达到十次以上。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安息,甚至西行。中国丝绸和其他国家商品的畅销以及从中获得的巨额利润,使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国家为控制贸易路线和垄断贸易进行了长期斗争。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亚的主要经纪人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昆(今撒马尔罕)为首都,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也被称为康居。他们一向以国际贸易闻名,并在转口贸易中获利丰厚。但是粟特人太小,无法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丝绸之路一直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直到大夏和安息独立。这种垄断收入在塞琉古的财政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过境贸易。这个时候塞琉古就尴尬了,失去了国际贸易的霸权。安息从转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利十倍之多。安宁死后,萨珊控制了通往波斯的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禁止粟特商人过境丝绸,阻止罗马商人出售丝绸,企图垄断专利。然而,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进口大量商品。这些商品在罗马销售的价格比在印度贵100倍。丝绸与同等重量的黄金价值相当。由此可见,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商人可以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丝绸之路和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欧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一直不绝于耳,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游历了大湾、康居、大岳,回国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和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卫青两次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离开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领300人的代表团出使乌孙,并派遣乌孙使节访问大宛、康居、大岳、大夏等国。中国使臣去歇息,国王派将军带领两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敌。当中国大使回到中国时,他还把大鸟蛋(鸵鸟蛋)和李(罗马杂技演员)送给了汉武帝。其他国家也派出使节互相交流;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始于使节、商务旅行和民间交流。公元前1年底,大月氏通过丝绸之路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二年,“大岳王赐博士一部宝塔经”(《魏鲁西容传》)。汉昭帝漳河元年(公元87年),后主派使臣到中国献狮子和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安息王满渠派遣使臣来华,献狮子、大鸟(安息鸟)。公元148年,安清(字师高),一个休息的和尚,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从148到171,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翻译了35部佛经,41卷。他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那以后,使节们与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南北朝至唐代,伊朗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先后传入中国。
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后,粟特商人把中国制造的破烂纸运到了中亚。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齐(马其顿)、都尔(色雷斯)遣使来华”(《后汉书·纪》记载)是中欧直接交往的开端。东汉桓帝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派遣使节来华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期孙权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赴建邺迎接孙权等活动均有史书记载。这些都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但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1,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和西方国家有了一条道路通道,这条通道承载了几乎所有的贸易和交流。但是,作为一个海岸线很长的大国,仅仅依靠公路交通,似乎意味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19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会被欺负。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主要交流的国家也仅限于中东的波斯,以及我们的邻国印度等等。外来文化的单一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英国都积极发展海军,而中国由于自大固步自封,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不够重视。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但也仅仅停留在正式建交的形式上,对现实文化和正面交流没有太大贡献。
2.间接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和游牧民族的崛起。具体原因无非是罗马帝国大量黄金外流。经济崩溃直接导致了政治和军事的退化。最后,罗马帝国的空架子终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崩溃了。但是这种崩溃反过来又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过境国波斯的穆斯林化。中国无知的出口丝绸等奢侈品,只能让外贸逆差巨大的西方国家拼命寻找海上掠夺、增加财富的“良方”。十字军东征是一种掠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更是赤裸裸的掠夺。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海上规则,对中国不公平,使中国陷入了100年的半殖民地状态。
3.丝绸是绝对的农产品,这无疑是对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封建金融的暗示:一切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活动都毫无意义。只有坚持农织,人民才能有饭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才能继续给中国带来无穷的财富。所以中国一直不鼓励甚至歧视商业活动,学者,农民,商人,这种排序让商人永远没有地位。因此,它也固定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纯粹性质,这种性质伴随着自满、傲慢和不愿意交流。最终,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骄傲中,被西方追上,最终被穷人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