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一场大火,五年苦战,四天败北。
一场大火开始了
1938+00年6月武汉、广州失陷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主战场逐渐从沿海转移到华中腹地纵深。湖南位于武汉和广州之间,也是日军进攻西南大后方的必经之路,成为中日两军必争之地。双方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斗,围绕湖南省会长沙发生过四次大战役。
1938 165438+10月,日军借攻占武汉之势,继续南下,攻占湘北重镇岳阳,兵锋直接威胁长沙。根据焦土抗战战略,长沙立即开始准备放火烧城。112日晚,焚城警备司令部二团团长徐坤接到日军已到新河的错误消息(实际是联系不上警备司令部),以为警备司令部已经撤退,更加确信日军正在逼近,于是贸然下令开火。
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三夜,无数人丧生。全市90%的房屋受灾严重,60%的房屋被完全烧毁,损失极其惨重。这场大火、花园口决堤和重庆大隧道防空洞惨案并称为抗日战争的三大悲剧。
在真正的战斗开始之前,发生了如此可怕的火灾,真是令人难过。
三次成功的防御战
1939年9月,德国在国际上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汪精卫的叛变正在中国积极策划建立一个傀儡政权。与此同时,中国第九战区在江西、湖南的部队相当活跃,严重威胁着日军占领下的武汉。因此,日军决心发动长沙战争,消灭第九战区的部队主力,打开进攻西南大后方的大门,动摇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意志,掠夺湖南丰富的物产资源支援战争。日军计划投入6个师约654.38+万兵力,而此时长沙的中国第九战区有***6个集团军,654.38+08个军,49个师,约30万兵力。
9月中旬,日军从湘北、鄂南、赣北入侵。依托有利地形,第九战区部队节节抵抗,且战且退。到10年10月初,日军虽已逼近长沙市郊,但不到一个月就伤亡惨重。中国声称日军死伤42000人,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但一般认为,这次战役日军伤亡不会少于20000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伤亡如此之大,在抗战初期也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日军从10的上旬开始被迫撤退,中国军队立即转而追击,直至到达新墙河南岸,恢复战前态势。
第一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主要是由于日军的战略战术失误。65438+万军队想在400公里的广大区域内围歼30万中国军队,而且兵分三路,真是高估自己了。所以兵力不足成了最大的软肋。很难在进攻中迅速打破中国军队的抵抗,甚至一些关键点在新占领的地区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防守。因此,中国军队多次袭击后方。
长沙一战后,湖南战场沉寂了近两年。到1941年,日美关系逐渐恶化到战争边缘。所以日军急于给中国以沉重的打击,好把一部分兵力从中国战场转移到即将到来的太平洋战场。
1941年9月,日军投入约4个师,近65438+万人入侵长沙。中国在这一带的军队***14军和36个师仍在30万人左右。9月7日,日军开始进攻。中国军队原计划在汨罗江南岸组织决战,但这一地区距离新墙河太近,距离后续部队指挥部太远,原作战计划无法实现。而是为日军抢占阵地,分化接踵而至的中国军队。
更糟糕的是,日军破解了中国军队的密码,掌握了中国军队的动态,在某些情况下能够采取反制措施。比如74军来救援时,被日军俘虏,埋伏在春华山。74军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部分散,但毕竟是精锐,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依然浴血奋战,也让日军损失惨重。中国军队总体上处于全面被动地位,但抵抗还是相当顽强的。日军的很多战史资料都提到中国军队“抵抗异常强烈”,用手榴弹肉搏战的记录也是层出不穷。
9月27日,日军一进长沙,一进株洲,似乎打了胜仗。这时,战场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日军虽然进了长沙,但其孤军深入、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后方空虚等问题也暴露无遗。第九战区先后在平江、浏阳调集了约10兵力,严重威胁了侵华长沙的日军侧翼,同时破坏了日军后方道路,使日军物资补给极为困难。到10上旬,日军只能被迫向北撤退,中国军队随即追击,并于10中期追至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
在这一战中,中国军队先输后赢。其提前战败的原因是兵力部署不当,预定决战地点选择不合理。后期转败为胜的主要原因是日军因前方顽强抵抗,后方积极活动而不得不撤退,导致日军前进困难,补给断绝,面临被夹击的不利局面。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不到两个月,日军对长沙发动了第三次进攻。一方面是挽回上次失败的面子,另一方面是配合刚刚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的进攻。然而,这一次日军进攻只投入了7万兵力,明显少于前两次。中国军队认真总结了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节节抵抗、纵深诱敌、预设战场四面包围的方案,这就是第九战区司令员薛岳提出的“天炉战术”。
19411 2月24日,日军越过河南新墙,中国军队按照预定计划逐步撤退。但日军进展神速,原包围日军的计划告吹。65438+65438 09 42+1 10月,日军主力逼近长沙,长沙守军10军和73军顽强坚持,日军连续三天未能攻占。此时,第九战区和其他战区调集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对长沙城下日军形成包围态势。日军发现形势不利,连续几天伤亡惨重后补给被切断,只好放弃进攻撤退。这条退路被第九战区的部队围困和封锁。再加上下雨泥泞,道路艰难。原计划撤四天,九天就没了,尴尬不已,损失惨重。直到65438+10月16才撤到新强河以北恢复原状。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长沙之战采取了以退为进的决战策略,即“天炉战术”,在正面战场接连抵抗和消耗日军,为后续部队前来形成包围圈赢得了时间。虽然在老道河一线未能实现包围计划,但最终到达长沙城下,以10军的顽强坚持,实现了中央开花的战斗企图。日军还是很清醒的,形势不好马上撤退。如果再耽误一两天,恐怕损失会更大。这可以说是长沙三大战役中最精彩、最漂亮的一场战役。取得这样的胜利,对于鼓舞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信心和士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英美盟军被击败的情况下。
最后我没忍住。
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除6月常德会战1943+01外,整个湖南战事基本平静了两年多,直到3月1944,日军发动“一号战役”打通大陆交通线。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东南亚到大陆的海上交通线已经被美军切断。为了维持从东南亚到大陆的交通,日本大本营决心开辟从越南经中国和朝鲜的大陆交通线,以取代海上交通线。在这条大陆交通线中,中国的河南、湖南、广西地区仍然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日军这次的目标就是占领这些在中国军队控制之下的交通线。对日本来说,这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命运的大事。所以整个“一号行动”计划投入了50万作战部队,这是日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二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地面行动。其中湖南、广西战场使用36万人,湖南作战重点为长沙、衡阳。而且日军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连一向被轻视的后勤保障都是精心准备的。
与日军的高度重视相反,第九战区自上而下沉浸在三次保卫战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以为日军已连败三次,不敢再进犯长沙,这是盲目乐观,轻敌。即使在4月河南省作战全面展开后,他们仍然没有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任何准备,对统帅部加强准备的几次命令置若罔闻。
5月26日,日本兵开始分三路入侵。第九战区动员了47个师,约30万人。按照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战略,边打边退,逐步消耗日军,向纵深有利地区撤退,进行决战。但这次日军未雨绸缪,集中两翼,确保中路部队的突然推进。因为日军实力强大,准备充分,第九战区的老战术这次显然不管用了。到6月9日已逼近长沙外围,6月16日开始进攻长沙。此时,薛岳已率战区司令部大部分人员撤至耒阳,留下战区参谋长赵留在长沙。
但赵并不是薛岳的亲信,所以他只负责联络,不提指挥,连建议权都没有。长沙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是薛岳的嫡系。他根本不理会赵,自然把赵的建议当真,要守住岳麓山的制高点。他仍然按照岳的指示,把主力集中在市区。结果日军先攻占岳麓山,然后在这个制高点上架设火炮,强攻市区。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中国军队的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攻破。18,长沙守军4军不得不弃城突围,日军于19攻占长沙。
这一次,从开始进攻市区到被攻占结束,仅用了四天时间就保卫了长沙。抗战名城长沙就这样沦陷了,实在令人惋惜。主要原因是以薛岳为代表的第九战区被前三次胜利冲昏了头脑,精神上轻敌,战术上固步自封,照搬老套路,对长沙的具体保护严重失当,导致了第四次长沙保卫战的失败。
保卫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