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运河的起源和故事。
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三条运河:徐希、汉沟和荒沟。徐希发掘完成后,吴人可以从东起太湖,西沿徐希河,然后在今天的芜湖附近转入长江,再渡长江,沿柞水北上至巢湖,北入淮水。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最后一个国王,他的运河开凿起到了开拓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铲”的挖掘者。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运河的开凿,就没有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基础。割据时期,地方政府为大部分开凿了一些地方运河,客观上为隋唐大运河做了准备。
隋文帝开的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实际上是汉代对河道的疏浚。黄凯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汉朝留下的沟渠,命宇文恺率水利工程开通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位于渭河以南,近南山,东接潼关,与黄河相连。隋文帝七年(587年)下令开渎,是吴的汉沟旧路。
延伸信息大运河作为中国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已有65,438+0,200多年的历史。清中叶以后,山东东北的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江南的粮食、大米通过海路运到天津,再运到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逐渐废弃。至1949,山东境内河段及中运河已不能通航。
李运河水位不稳,经常决堤成灾。1949后,对李运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修建了船闸、水闸,并开辟了新的河道,将河湖分开。李运河南段开辟瓦浦至六圩港新水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的航程。运河也得到扩建和重建。
为了方便徐州煤炭南运,微山湖西侧新建了一条水路。江南运河最初是从镇江城入江的。因为河道窄而浅,所以从谏壁口改到江口,在那里修建了大型船闸控制水位。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起到了“半天赚钱,知道是这条路前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