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注音是怎样的?

1913读音统一协会制定了一套音标,又称“国音字母”,这是我国第一套给汉字标音、推广汉语规范读音的音标。1918北洋政府教育部出版,共39封。1919加了一个字母,一共40个字母。1930年,国民政府将音标改名为音标。音标用特殊符号给汉字标音,相对于正音和反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从标志设计来看,不符合国际习惯。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更理想的注音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包括周有光在内的几位语言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到了20世纪中叶,终于创造出一套既实用又有效,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注音工具。本规划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月6日正式颁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方便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商务合作的桥梁,为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通道。

二是拼音化。《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代表语音的音素。用它们来拼音既准确又灵活,拼写起来也很容易改和学。

三是口语化。这个方案拼写的是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拟定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月1958+01日作出如下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首先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进行教学,同时在出版中逐步实施,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