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

一,体验:进入历史学习领域的重要前提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体验历史,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感知历史,追寻历史。这种经历是否成为进入历史学习领域的重要前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学习主体,学生体验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情感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整体性。情境性是指体验是在特定的环境、情境和氛围中产生的。神圣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发生是大脑的动作。情绪和情感发生后,首先以弥散状态影响人的全身神经系统,然后扩散到骨骼和肌肉,会引起全身的反应,调动激素。如果是快乐荷尔蒙,会带动正能量。如果他们是不快乐的荷尔蒙,他们将是破坏性和破坏性的能量。第二是体验因素,因为体验有很强的个性和体验性。个体性是指经验是心理学的主观成分,具有个体特征。经验主义是指,如果经验的对象接近人的已有经验,那么它的传递速度就快,留下的记忆就深刻。

65438-0997教育部对北京2107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太喜欢历史课。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已经谈了很多的各种原因,历史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历史教学,一厢情愿,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理性思维和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总是按照他们的要求扮演成人的角色,但实际上却过着对他们来说“虚幻”的成人生活。为了满足未来生活的需要,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学生被物化为工具和“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很难在学习中体验到自己的乐趣,也很难提高历史教学质量。[2]

如何让学生既触摸到历史的真相,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1.历史学习与课外调查相结合。

历史是一个已经过去的社会过程。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依然健在的老人,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的中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开发了大量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便利。比如学习乡土史或者一些与乡土史密切相关的中国史、世界史,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在课堂上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历史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在中国的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留下了无数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品,无论它们是由石头、粘土、青铜还是铁制成的。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有一段神奇的历史,都被他们的祖先打上了印记。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收集和模仿一些能够反映历史的实物,如古钱币、古器物、古字画等,对于体验祖先生活的艰辛,了解社会发展的艰辛是非常有益的。

3.历史学习与情境模拟的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渠道的发展,当代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如果他们能把已有的经验和历史情况结合起来,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处境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比如讲“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学生可以扮演当时的各种角色(如手工业作坊、清官、地主、农民、知识分子等。)来应对迎面而来的“欧风美雨”。然后,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分组讨论,及时评判老师和学生,学生的反应可能不太理想,但总比老师告诉学生中国人都是机械的好。[3]

二、感悟:打开历史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开启它的钥匙是感悟。为什么历史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给人提供无穷无尽的思考。

理解,重在一个字“悟”。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具体来说,不仅要能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和伟大成就;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考察,我们对人类历史产生了认同感。而且,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应该能够逐步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树立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感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基于原有心理体验的迁移活动。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代之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感受。

1.探究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接受学习,即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师生双方都是围绕“结论”进行教与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过程获得理性和感性经验,学会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探究学习的特点,也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像有人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但如果我们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眼睛”。[4]比如农民战争就有推动封建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因素,这是很多伟人都说过的。但在“如何评价农民战争的作用”的探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从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个月、黄巢进长安“头朱门无半分”、太平军进扬州古城成战场等史实中看到农民战争也是具有破坏性的。所以同学们得出结论,对农民战争作用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显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比过去更深刻了。

2.合作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也是一种封闭的个体学习(当然这种封闭的学习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学习因个体的经历和需求而差异很大,这与今天提倡的国民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习者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思考,鼓励独立表达意见,同时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和辩论。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在一个班里教很多差异学生的不足,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市田家炳中学“青阳社”在“扬州古城的研究与保护”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一个大主题下设置题目。这不仅有助于研究小组导师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共享信息。

3.综合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科的综合化,这符合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历史研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科内的融合,即中外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的结合。二是跨学科融合,即将历史学习与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各种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三是学做结合,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且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构建和人格的塑造。

三、应用:近代史学习的有效释放。

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现实是正在进行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身处历史之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历史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迹去追寻历史。同时,也要让学生沿着历史事迹去了解现实。正如顾承久先生所说:“教育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的发展和运用而进行的社会遗传活动。”【5】过去的历史教学之所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因为简单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低下,容易让人产生学习无用的错觉。因此,近代史学习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学习方法了解过去,又要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