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历史成本原则、货币计量假设及其优缺点。

历史成本原则基础研究

-

首先,提出的问题

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一项资产在取得或交换时按实际价格进行核算,核算后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在资产存在期间一般不作调整。

在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上,一般认为持续经营假设是私人货币稳定的假设,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并非如此。就持续经营假设而言,只是排除了资产评估的清算价值基础,要求会计计量以非清算价值为基础,而这种非清算价值将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进行摊销和配比。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不是历史成本原则的特定基础,而是包括历史成本在内的各种非清算价值计价项目的相同基础。

理论界认为,货币稳定假说可以将历史成本原则付诸实践。似乎只要币值稳定,资产的实际价格就会保持不变,账面的历史成本就会始终与资产的实际价格保持一致。然而,商品实际价格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如计算机、家用电器和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这说明即使币值保持稳定,商品的实际价格仍然是可变的,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仍然不能使账面历史成本与实际价格保持一致。因此,币值稳定的假设至少不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唯一直接依据;要使历史成本原则成立,必须有其他假设。

自20世纪初历史成本原则成为主导定价原则以来,对它的批判就从未停止过,其焦点是对货币稳定假说的批判。1936亨利·斯威尼在他的《稳定货币会计》一书中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此后对历史成本的研究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与此同时,人们更注重对各种改进的或替代的会计模式的研究,似乎历史成本原则的直接基础是货币稳定的假设。本文认为,历史成本原则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货币价值稳定的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力不变的假设,两者的同构成为历史成本原则存在的前提。

二、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研究

l,研究的前提。资产评估的结果是保持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格,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前提。因为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批判。归根结底还是要讨论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不符的问题。会计追求的目标始终是在账面上及时反映实际价格的变化,从而达到两者的一致。定价原则的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多个利益集团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从会计学角度分析历史形成原理的科学性是本文的第二个前提。

2.币值稳定的假设不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唯一基础。会计模型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计量属性,二是计量单位。度量属性解决“测什么”,而度量单位为所选的度量属性解决“测什么”。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一个固有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化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着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货币稳定假说解决的是计量单位的稳定性问题,这是一个外部性问题。为了使测量结果始终恒定,保持被测对象的某种特性(测量属性)恒定是非常重要的。显然,币值稳定假设不能保证计量属性即资产本身价值的稳定,因此不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唯一依据。也可以解释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否科学,与货币罚金的稳定性无关。关键是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前提条件是否科学合理。

3.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币值稳定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假设。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以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后,账面记录一般不作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不变的实际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第二,币值稳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总是不变的;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决定了用来衡量商品内在价值的衡量尺度不变。有了这两个前提,即使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可能因供求关系而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商品价值不变和货币价值不变,价格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最终会恒定在劳动生产率不变和货币价值不变所决定的价格上。这样,商品价格长期不变是很自然的。但是,商品的真实价格是长期不变的,这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关键。

因此,货币稳定假说是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前提或基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假设是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前提或基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保证了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长期不变;币值的稳定保证了计量单位即名义货币(计量尺度不变)的长期不变。如果用不变的货币计量尺度计量历史成本,计量结果当然是不变的。

应该说,这两个假设,首先是商品价格确定的要求。只有当商品的实际价格符合这两个假设条件时,才能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价值,这样才是科学合理的。

4.历史成本原则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成本冲击能成为“真理”,与特定历史成本时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前工业社会,社会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非常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不仅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也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缓慢。由于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商品价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近似科学合理的最佳定价模式。

然而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从来就不是恒定的。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从手工劳动到工场劳动,再到T型工业大规模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每一次变革都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标志,每个经济体内部都有一个劳动生产率量变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是不同的。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前所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进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所以20世纪关于各种新的计量属性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成本原则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计价方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首先,它服务于会计是一个分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资产评估方法的观点。所有资产在入账时的历史成本就是当时资产的现行交易价格,这叫做历史成本,只是就取得后的分配过程而言。分配过程服务于收入的决定。收入是否真实,首先取决于对分配对象的测算是否准确,其次取决于分配过程是否科学。资产评估的准确与否是收益决策的首要和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准确估值的基础上进行分配,分配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有必要重新理解和评价历史成本原则的出发点。

从历史成本原理的基础来看,它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从来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也就是在否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这是完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所以从成立的时候就非常荒谬,这也是历史成本原则固有的致命缺陷。可以肯定地说,建立在社会平均生产力不变和否定社会进步基础上的历史成本原理本身是不科学的。

任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