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变化(食物)是什么?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
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呈现出求新崇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点。
从封闭到开放
近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不断适应时代潮流,从而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现代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产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9世纪末,中国引进机制面粉的方法后,进口的面粉越来越多,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也日益流行。
当时上海是中国面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此外,西方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食品、饼干和蛋制品,在20世纪初也在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有相当大的销量。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设立罐头、蛋制品、啤酒等食品工厂。
西餐及相关产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近代西方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厅在长江流域各大城市相继出现。正如《清粮钞》所言:“中国西餐摊贩的建立,始于上海福州路的一道好菜,大餐每人一元,茶点七毛,点心五毛。
加上彩票烟酒的费用。
当时人们很少提问,后来就有了倾向,于是就有了海天春、家春、江南春、万丈春、吉祥春等等,分厅而坐。"
这些西餐厅里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和各种西式快餐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另外,西餐在中国做,中餐在西方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在西方饮食文化冲击下不断变化和生存的过程。
辐射效应
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外贸口岸为中心,逐渐影响和辐射到周边地区。
由于近代西方物质文化明显领先于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普遍存在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对西餐也有新奇感,总想开一家“洋肉”,这就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西餐的集中地。
然而,由于外国餐馆的豪华和西餐的昂贵,开阳肉已经成为一种中上阶层的排场。
为了适应中国人不同的消费水平,西餐厅既有高贵的酒店,也有简陋的小餐馆。这些小餐馆虽然小,但总有一点洋气。“桌子上总有一块白色的桌布,然后上面放一把闪亮的刀叉。食品牌子上写着两个外国字,所以像知识分子、公务员这样的人是常客。”
应该看到,近代早期社会的这种崇洋媚外有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
从现代文明输入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来看,往往是在构成现代文明的具体事物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感觉新奇转向追求、欣赏、崇拜和模仿,从而形成了现代文明的衍生品——崇洋媚外的潮流。
这种社会现象首先以上海和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它对于打击保守思想,消除庸俗习俗,激励人们寻求创新和变革,积极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上海的影响下,汉口、南京、重庆、宜昌、九江等沿江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辐射了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促进了整个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创新。
尤其是近20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开放,西方饮食文化不断通过长江下游进入长江流域,如遍布全国的麦当劳、肯德基餐厅。
此外,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正日益相互渗透和影响。
东方有川味,西方有苏州味,武汉成了四味交汇的地方。
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交流融合,极大地改变了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各种创新菜式不断涌现。
饮食观念的创新
伴随着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迁,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更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注重菜肴的和谐,把味道放在第一位,很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形的美观和谐为目标。
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却很少注重口感之美,呈现出口味单一、营养价值明确的特点。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西餐讲究科学营养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留学回来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的习俗对健康更重要,无论贫富,都比中国人更讲究。
凡是有点财富的人,每顿饭都要吃,都要尝,都要有牛肉和酒。
吃完了还有水果,咖啡,雪茄。
早晚喝牛奶或牛肉汤。
工人虽然是佣人,但是每七天就要吃一两次牛肉,不然会说没办法养生。"
当这种注重营养的思想传到中国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以口味和饱腹感为主的饮食观念。
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和卫生。
知识分子(主要在上海)也开始翻译了一批西方烹饪著作,然后从烹饪原理和食品化学的角度对传统烹饪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分析食品配料和烹饪理论的专著和论文。
如高丕第夫人的《烹饪书》、李恭儿的《西餐烹饪技巧》、葛主编的《新家政学》、杨翻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庭主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珍主编的《实用营养学》、主编的《营养学导论》等都是在沪出版的。
在上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上海、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传播。
它丰富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论思考,促使人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文化遗产。
在这场中西文化交流中,吴越、荆楚、巴蜀等古老的饮食文化以新的面貌逐渐进入世界饮食文化的新时代。
现代西方饮食文化登陆上海并广泛传播。在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冲突一段时间后,逐渐融入中国饮食文化。
由于从冲突到融合的过渡,许多外国的做法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饮食生活呈现出许多与祖先和父母不同的风格。
这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生活有所创新,而创新中蕴含着传统。
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和中国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使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既有传统特色,又有外来风格,不是简单的、综合的现代饮食文化,完成了文化形态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