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扬琴传入恩施后,一些爱好者在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建立了钢琴俱乐部。

他们组织“厅会”(也叫“转场会”),定期在朋友家里唱歌。郑小斋、陆、金汝斋、邓定清、简培生先后到利川、宣恩与当地扬琴爱好者交流钢琴技艺,利川、来凤的扬琴爱好者朱云成、傅云清也先后到恩施的扬琴爱好者、朱云卿。

恩施县逐渐成为扬琴演唱活动的中心。

扬琴传入咸丰后,在秦家传唱,后扩展到至亲好友,再从至亲好友扩展到塘湾秦家、丁宅、青岗树邓氏、土地坪尤氏、尖山谭氏、城关中和堂药房刘氏。

1930年,咸丰的琴友们于8月15日在古阿尔卑斯寺举办了一场“钢琴音乐会”,取名“博雅俱乐部”,并邀请他们在中秋节定期演唱。

1920年,一位名叫杨志卿的艺术家背着他的秦越从恩施来到了利川。他擅长演唱扬琴中的“越调”,能演奏和演唱许多传统的扬琴咏叹调。一个人可以唱完整首《水金曼》。

他在县城认识了知音叶松普,受到利川扬琴爱好者朱华凤、郭爱丽、徐世成的推崇,逼着他到利川教授扬琴技艺,从而推动了利川的扬琴演唱活动。

后来,扬琴从利川市传到了王莹乡。

从65438年到0936年,利川的扬琴爱好者曾经成立过“民族音乐研究会”、“寿生社”等业余组织。

1935前后,来凤的扬琴唱戏活动也相当兴盛。

1945年,扬琴爱好者成立丝弦社,曾演唱《博雅刺琴》、《水金曼山》、《三难新郎》等歌曲。

为了纪念钟子期和俞伯牙,来自来凤的扬琴爱好者们定期在8月15日的中秋节聚在一起唱扬琴。

在毗邻来凤的宣恩沙道沟,扬琴演唱活动也很活跃,琴友们经常互相邀请演唱。

扬琴歌手大多是学者、商人、商人,一直以来都很优雅。所以扬琴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专业的阶级俱乐部,也没有以此为生的专业艺人。

不要“闹”,不要坐茶馆,不要在公共场合唱歌。

扬琴演唱活动多局限于至亲好友,以及同一条街的知音、琴友。所以扬琴爱好者有“非友不琴”的说法。

扬琴是恩施扬琴演唱的主要乐器,在所有伴奏乐器中排名第一。艺术家称扬琴为“坐在钢琴上”,意为指挥各种乐器。

碗琴(由桐木节镂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和之间)是一种独具风格和色彩的乐器。

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竹制)、尺(简板)都是伴奏乐器,与扬琴合称为“八音”。

演唱时,乐器伴奏对腔的要求并不严格,都采用“你复杂我简单,你简单我复杂”的方法。

及时歌唱,表演二重唱;鼓和尺严格按照板和眼来打,也根据不同情节和情绪的需要,按照轻、重、缓、疾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