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人生经历

1938年2月(23岁),在我母亲和朋友的赞助下,《规范化雅威汉语速记》正式出版,并在课堂上讲授。1939年4月,“雅威中国速记学会”在四川重庆南岸龙门浩正式成立,他的速记创业生涯开始了。

据雅威自述:“我接触速记也是很偶然的。只是在1930的夏天,我在南昌的一个旧书店发现了一本早期的速记书(注:指蔡希永的《音快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研究。以后觉得速记是一门对人类文化极其有益的学术,可惜当时没看到有人推广。就是注意收集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后来,他在图书馆找到了英文的“皮特曼速记”和“格雷格速记”,进行了对比研究,希望创造出适合我国的速记方案,以方便国人广泛使用。此后,他沉浸在速记符号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耗费大量精力,走了许多弯路,终于在1934做出了一个系统精简的速记方案。(参见唐·《从艰难支撑到成功发展之路》,发表于《速记月刊》第1955期第49、50期)。坚持创新

唐自65438年至0938年致力于速记教育以来,在接下来的60年里,一直为中国速记的发展而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不仅将省略号速记系统引入中国,而且加以发展,成为中国速记的主流。为了改进雅威的速记,他不断修改自己的计划,首创了提高音标、省略押韵、省略中的三种“附与离”的方法,并发展了“重叠省略”使之系统化。这对后来的各种速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开创并发展了省略速记学派,但他的学生们不断创新,使得省略速记百花齐放,人才辈出;但他并不开明,不采取“保护主义”,而是可以高瞻远瞩,放眼世界。他在速记月刊上成立了一个斜体速记创意研究小组。1953年8月,召开创造性研究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斜体速记方案》草案。随后的40年间,“3Y斜体速记系统”形成并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

引领主流

随着世界速记形势的发展,国外出现了计算机速记。早在20世纪50年代,唐·本人就开始研究带有特殊键盘的平行笔画速记机。80年代,他进一步研究了专用键盘的平行笔画电脑速记机,并于1994研制成功。它被命名为“雅威中文速录机”,填补了中国电脑速记机的空白。

普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速记进入复兴创新期时,唐亲自在西城区三里河、新街口工人俱乐部举办速记培训班,近4000名党政干部和青少年参加了培训。唐首先联合北京速记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北京速记协会。在北京速记协会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都成立了速记研究会、协会、学会。1985年组织日本速记友好代表团访华,被提拔为代表团团长访问日本进行速记文化交流。65438-0994年,作为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会长,率领中国速记代表团赴土耳其参加第40届国际速记打字联合会。在本次大会上,国际速度联合会正式接纳中国为会员。1934创建了《精简中文速记笔记汇总表》和《汉字缩写表》。1938,《规范雅威中文速记》出版。1939,“雅威中文速录社”成立。2007年,“雅威中文速度记录仪技术及装置”获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速记学术研究、速记教育、速记推广和速记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成为中国速记发展的先行者和推动力。“语速惊人”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速记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已成为中国当代名人,并被载入中国名人录、当代人才和中国专家姓名词典。提到中文速记并不陌生。是唐·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中文速记。屡获殊荣的“雅威快速记录”是实时语言信息收集的关键技术。它利用专用键盘和专用软件同步记录语言信息并转换成文字,是中文信息处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中国在速记的发展上迈出了两大步,都是他跨过的。成就假设

二手书店里一本名为《音快字》的书启发了“雅威速记”的诞生。

我国老一辈的速记员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主席在第一次全国文学代表大会上接见文艺工作者时,摄影记者的灯光刺眼,让紧张的速记员更加焦虑。见此,毛主席停止了谈话,对记者说:“请退后,以免影响速记员的工作。”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待一位外宾,服务员把速记员的座位安排在门口。由于距离远,速记员听不清讲话。被总理注意到后,马上邀请记者过来,坐在他后面。从此,速记和翻译成为外事活动的固定格式。周恩来反复指示:“新闻记者和翻译人员要学会速记。”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纪在20世纪50年代听从周总理的指示,努力学习速记,成为当时中国最快的速记员。

谈及过去,唐老说,那时候他们用的技术方法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其实是二手书店里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启发了我,催生了“雅威速记”。

唐,原名唐公翰,湖南衡山人,1915。出身工人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聪明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曾被推荐为当时江西省“安息日会”的书记。因为他的职业,他对写作方法产生了兴趣。这时,他在南昌的二手书摊上看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速记的书《音快字》(蔡希永著)。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决定了他一生坚定不移的目标——致力于中国的速记事业。

唐在研究这本书时发现,蔡希永对中国的速记符号是以英国的速记系统为基础,按照毛笔的粗细来记录的。但当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有了自来水笔,书写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找来英文速记“皮特曼速记”和“葛雷格速记”进行对比研究,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速记方法。由于每天要记录校长口述的大量公文和信件,唐尽量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文字,书写速度确实快了很多。于是,他结合汉语结构、语音、语法、词汇学原理,吸收国际速记原理,最终在1934中创造了《精简汉语速记笔记汇总表》和《汉字缩写表》。

这项发明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速记的先河。提起这段往事,唐老还兴高采烈。他说:“实践出真知。难道我们的祖先在写字之前不知道用绳子打结吗?应该说是最古老的书写符号。后来就有了仓颉的人物塑造。事实上,这么多汉字绝不可能是仓颉闭门造车创造出来的。它们一定是古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仓颉做了一些加工和整理工作。速记的产生也来源于工作实践。”他坚持劳动实践加工整理学科的建立,艰难困苦融入了他曲折的经历。1938年,他正式出版了《规范的雅威汉语速记》。

唐开始办学,推广速记。1939,“雅威中国速记学会”正式成立。1942年春,更名为“雅威速记学校”,冯玉祥将军任校董事会主席,陶行知、李公朴、顾志忠任董事。1945唐先生清楚地记得冯玉祥将军作了一次题为《速记的作用和发展途径》的演讲,并结合军事胜利中“快、准、密”三大特点,分析和强调了速记的重要作用。他说:“我提倡每个小学生都要从三年级开始学速记,这对学生来说学起来真的是无法估量的。”

创建汉字的快速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速记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高潮。当时中国学习苏联,苏联特别重视速记。苏联每个部门都有速记员,所以中国每个部门也都有速记员。比如中华全国总工会有14名速记员,中央党校也有十几名速记员,各部委都有速记员。雅威速记学校在北京设有总校,在上海、南京、杭州、兰州、重庆、新疆和香港设有分校。北京雅威速记学校有一个专业班,由各种机构赞助学习。每半年举办13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速记专业人才。外交部特别重视速记,外交部也开办速记班,由来自唐的学生授课。

1955年,经陈毅副总理批准,中国第一所官办速记学校——北京速记学校成立,仍以《雅威速记法》为教材。尽管社会上流行的速记方法多种多样,但雅威速记方法始终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国际上只有苏联和德国是国家统一的速记方法。比如美国和日本都是并行的速记方法,但是Gregg方法在美国是应用最广泛的。唐教授承认,他受格雷格的方法影响很大,在体系和制度上与格雷格有共同之处。

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破裂,速记逐渐懈怠。各部门速记员的编制改为秘书的编制,或者秘书担任速记员,速记工作就被忽略了。特别是文革期间,北京速记学校被迫关闭,速记符号被当作代号和异端邪说而被废除。只有陈毅副总理还坚持在外交部开设速记课。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馆里,也有一些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速记员。陈毅说:“速记和打字是外交斗争的武器。”过去我们和外国谈判,没有速记员容易吃亏,所以外交部一直坚持速记。基辛格带着两个速记员秘密来到中国。总理还带来了两个速记员,一个叫连,另一个叫胡凤仙。现为外交部档案司司长的连同志回忆说:“1973年,周总理很感兴趣地看到,基辛格带来的速记员可以用速录仪,用手敲击键盘来完成记录工作。会谈休息的时候,他走到我面前,当着基辛格的面问我,我们能不能做中国的速度计?我当时很勇敢,我说:‘是的,我能做到。’但是我不知道。总理笑着说:‘嗯,好好干,想办法做成。如果别人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驻外使领馆工作...1998我回国后,了解到唐教授带领一批专家创造了‘雅威中文速录仪’,可以通过敲击键盘直接在电脑显示器上显示中文,速度和效果都比当年的英文速录仪好。我没有做到的,唐老做到了,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

当时,我们的速记员都使用“雅威速记”。谈到过去,唐先生怀念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对雅威速记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虽然教学停止了,但速记并没有被废除。即使在五七干校的日子里,唐教授的脑子里也充满了“速记”。他觉得手写速记太累,总想用打字代替手写,提高准确性,降低劳动强度。他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小屋就开始琢磨研究,最后构思形成了一个方案。那一年,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研究计划付诸实验!唐对并不满足。在当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他用脑子和笔创造了“快速汉字记录法”,这并没有阻止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新的手写速记方法曾经风靡一时。

钢琴演奏孕育灵感与中国速录。

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中国速记事业的第二春。人们改变了观念,越来越重视速记。唐教授也焕发了青春,他十分重视速记的研究,并不断创新。先后完成了打字速记法、ABC录音法、速记机研究等设计方案,为速记的机械化、电子化铺平了道路。1981当选北京市速记协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从事速记的领导工作,同时从事学术技术的研发。并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速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了解和研究国际速记的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速记的新发展。

进入9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进入中国。自从学习了计算机之后,唐就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将速记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法,把最繁琐复杂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正是因为速记后期最累的“翻译”,所以很少使用速记。那么,普及速记最好的方法就是电脑。但是,对于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人来说,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唐首先要解决的是速记是否可以完全按照拼音来打。当时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输入方案,用标准键盘,一手打声母,一手打韵母。因为汉字基本上是声韵结合,两只手只是声韵的划分。按照这个思路,你应该可以每分钟输入200个单词。但是,两只手太忙了。然而,唐发现汉语中有最多的双音词。如何利用这些双音词的特点,开发一种方便快捷的电脑速记方法?

最后,他受到了弹钢琴的启发。既然弹钢琴可以一只手弹主旋律,另一只手弹和弦,甚至交叉弹奏,那么电脑速记也可以使用双手同时敲击键盘的方法。因为双手同时敲击键盘,可以明显提高录音速度。然而,这种想法引发的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放弃现有的电脑键盘,重新开发一种新型的快速录音键盘。凭借深厚的速记功底、丰富的编码功底和扎实的拼音功底,唐重新设计了键盘。面对26个字母,音码需要多少个键,韵码需要多少个键,键之间的相关性等等。,这些都成了他日常思考的焦点。1993年,他想出了一整套计算机速记编码方案和速记键盘设计。但是在电脑还不发达的时候,电脑速记让别人听起来那么陌生,和别人共同开发的事情一次次搁浅,然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公司。

直到1994,历经数百个日日夜夜,车速记录仪终于出现在北京展览馆最显眼的展台。30分钟的演讲结束后,当参与者出门时,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热腾腾的快递,就是用速录仪实时记录,瞬间完成稿件,然后用速录打印机打印出快递单。这无疑成为了展览的一大亮点。

1995期间,在荷兰举行的41国际速记联合大会的展厅里,各国代表惊讶地发现,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中文电脑速录器。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所以用电脑速记是个难题。是谁克服了重重困难,让中国电脑速录梦想成真?唐雅威,一个在国际速记界耳熟能详的名字,又一次进入了他们的视线——“雅威中文速录师”。

健康秘诀:速记留在青春。

我和唐老提问,畅谈。坐在一旁的王小姐用中文录音机录了下来。不急,对话的中文记录清晰地显示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我打算加快我的讲话速度,快速连续地问问题,说几个成语。话刚落,电脑屏幕已经写得整整齐齐,一字不差!我对这种神奇的工作方式感到惊讶,但唐老平静地继续与侃侃交谈:“速度记录器是一个多键同时罢工。一次按几个键,双手一击,一击就出现两个汉字。这种多指打击的方法在生理学上是完全可以的,弹钢琴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是拼音的方法,键盘左右对称。我们可以一只手打一个声韵结合的汉字,两只手一下子打两个汉字,也就是一个双音字。速度很快,完全可以跟得上语言的速度,看书打字甚至每分钟超过200字。一个人的讲话大概是每分钟180字,速录仪完全可以胜任。”

唐老跟我说,人的口语和书面语有差距,口语啰嗦。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出版社社长张志公先生一眼就看出这是他自己演讲的“速记稿”。如果按照磁带上一个字一个字编排的口语,是看不下去的。太啰嗦了。一个好的速记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素质,才能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稿。唐老的儿子唐克良补充道:在编码攻关的日子里,老人们要么在工作室里钻研实验,要么骑着自行车去图书馆找资料,去中关村计算机行业“兴风作浪”,就像年轻人一样东奔西跑。

如今,唐老的名片上有很多头衔: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院教授、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北京校务委员会顾问,北京国际书画艺术交流中心顾问,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会长,北京速记协会会长、培训中心会长,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速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任,北京小军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顾问等。

我试图找出他身心健康的秘密。他笑了笑,认真地说:跟速记有关。我每天速记很多资料,留在了青春。

他的家人开玩笑地举了一个例子,证明老人70多岁的时候,一直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走。我有一次被车撞倒,摔倒了,脑溢血。治疗期间,即使在亲人面前,他也叫不出谁的名字,但他能清楚地说出“速记”这个词。病愈后,他的家人告诉他,你被六亲不认,只知道“速记”!

尽管唐教授和他的速录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速记这一古老的技术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惦记着速记,牵挂着雅威速录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那就是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必须速记。

如今,令老年人非常满意的是,雅威中文速度计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成果广泛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曾正式发文,“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广使用雅威中文速录仪,实现庭审记录计算机化。”全国已有2000多家法院使用了这套设备,正在进一步推广。央视多次用这个设备整理会议纪要。甚至有一些长篇电视剧剧组请七八个编剧来讲剧情和结构设计,请速记员来记录和编排。有个军旅作家,自己录了一部30万字的小说,让他们帮忙用磁带整理一下。结果只用了五天就完成了一篇稿子。现在小君公司,以唐老为名誉董事长,成立了快速录音服务部,帮助各部门做会议记录,整理成文字,忙得不亦乐乎。

速记大师唐雅威先生的长途跋涉,令人钦佩!

(北京日报,2007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