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环境问题

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98年末的30.4%发展到2010年末的45%,并且每年还将增加1%。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给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土地利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交通噪声和放射性扩散等。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2000年中国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到20世纪末,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控制,一大批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同时也对我国城市环境保护提出了以下目标:根据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划分若干功能区,并严格按照功能区的要求进行布局和建设。严禁在人口密集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上风区建设污染工厂,已建的要迅速调整搬迁;控制大气污染,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区域综合整治,防止扬尘;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饮用水源和风景水面。城市污水要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发展中水技术,合理利用土地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合理建设不同形式和等级的污水处理厂;有必要实施回收固体废物的政策。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2000年前后中国的环保政策和要求,无疑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环保重点。然而,仅仅这几点是不够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环境问题还必须考虑到城市交通带来的城市噪声、道路交通安全等一系列新问题,以及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很多地方在拓宽城市框架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不合理地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国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地区间横向经济合作的日益密切,势必形成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外围,农村城镇为腹地的城市带或城市群经济带。这些经济区(城市群或带)的形成,不仅会缩小城乡差别,还会缩小城镇之间的隔离带,随之而来的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交叉污染会更加严重,使得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凸显,这也是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环境状况

中国城市整体环境状况堪忧,加上管理不善,有继续恶化的趋势。鉴于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在城市,城市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等诸多因素,自然要把城市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普遍经济较为发达,环境污染相对严重,但环境管理和技术实力较强,资金充裕,控制污染的能力略强;中部地区大中城市已被严重污染,如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许多新的污染源;总的来说,西部地区除了部分城市污染较重外,并不突出。但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些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影响战略经济中心向西部转移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随着由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黄渤海经济区和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组成的国家一级经济区网络,由省会城市、若干港口和主要城市组成的二级经济区网络,以及由省辖市组成的三级经济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全国经济布局形成了东、中、西三带,而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中、西三带。长江水质也是制约沿江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长江沿岸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和所有中小城市的河段都受到了严重污染,尤其是长三角周边的城市河段。如果我们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加快长江沿岸经济区、城市群和带环境污染的城市污水场建设。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对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许多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普遍下降。发达国家近百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中国近20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空气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在113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有66.2%的城市和73.9%的居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下。空气污染也导致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在华北、中原、华南、华东的很多地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经常发生。这些现象不仅与城市区域之间的交叉污染有关,也与城市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有关。

二是河流、湖泊和近海水域有机物污染严重。大多数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标;赤潮频繁发生在沿海水域;流经城市的河流90%被污染,影响了城市的饮用水安全。这些都与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有关,比如一些造纸厂的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

三是固体废弃物快速增加,无害化处理率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储存量已达60亿吨,并以年均4.8%的速度递增,导致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200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15%。数以千计的垃圾填埋场,近90%是简单堆放,容易导致水污染、水质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四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危害日益突出。在一些河流、湖泊和土壤中检测到了数十种有毒有害污染物,其中二恶英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毒性最大,已沉淀在水环境和土壤中,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一些沿海城市进口的“洋垃圾”、“电子洋垃圾”中也隐藏着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第五,典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交通事故众多、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一些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城市中心区的出行速度仅为每小时20公里左右,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城市交通结构失衡,混合交通矛盾出现,城市道路系统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交通结构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整改,呈现出向汽车和摩托车交通方式的演变,加剧了道路资源的浪费和交通拥堵,同时也使得汽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呈上升趋势。而且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停车设施供需矛盾加剧。在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车的停车位数量为1.2 ~ 1.5个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100辆车只有不到35个停车位,所以路内停车现象严重。在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大部分城市仅靠地面机动车交通已无法承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可供道路交通使用的土地紧缺,扩建难度很大。未来几年,高强度、高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将继续维持,由此产生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加剧交通供需矛盾。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六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天天挖沟”现象。现代城市的道路下埋着很多管线。一旦出现问题,道路就被“砍”,挖,填,造成了“天天挖沟”的现象。老百姓形象的把这种路叫做“拉链公路”。这种“天天挖沟”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市容,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近日,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在“全国人防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地下城市管线公共隧道的设想,或许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一个公共的地下隧道,水管、污水管、电缆等线路全部集中在一起,既能节约成本,易于维护,又能让市民少受打扰,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第七,依托“人防”设施的合理开发,开发现有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比如建设地下停车场,发展地下交通,可以解决地面人车混杂的问题,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地面速度,减轻市中心交通拥堵的压力。还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消除污水处理过程中散发的异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钱七虎院士还建议,在繁华的城区,将一些噪声大、污染严重的设施和企业搬到地下,如酒吧、KTV等深夜扰民行业集中在地下建筑,而一些文化设施如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留在地上,一来方便市民,二来营造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使城市环境建设更具特色。

第八是城市环境安全。中国的城市环境防灾减灾体系仍然十分脆弱,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城市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飓风(台风)、地震、洪水、火灾、地面沉降、放射性扩散、突发和传染性疾病等灾害都会威胁城市环境的安全。其中,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城市交通和“生命线工程”保障系统更为脆弱,容易产生停电、停水、燃气管道破裂、疫情蔓延、交通受阻等多种灾害的连锁反应。比如北方大雪,南方暴雨,经常造成城市交通堵塞或者洪水;大城市的大型建筑、道路施工损坏水、气、热等公共管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经常过载,因此不得不采取断电等紧急措施。此外,在一些城市食品(粮食、蔬菜和水果)中,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往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院士等认为,重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构建生命支持系统迫在眉睫。道路交通安全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重大利益之一。自65438年至0896年伦敦发生世界首例致命机动车事故以来,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超过3500万。仅2000年中期,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654.38+20万人,致残5000多万人,总体损失超过任何自然灾害。中国是世界道路交通事故高发区,死亡人数连续十多年居高不下。2002年死亡人数高达654.38+0.09万,近年略有下降。2005年死亡人数仍近9.9万人,平均每天死亡约270人,占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77%。但毕竟交通事故还是人为的,本该避免的。道路交通事故也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引起高度关注。

国外一些城市的交通经验表明,汽车保有量规模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一定关系,但汽车多并不意味着事故死亡人数多。必须指出的是,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与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事故受害者救治水平密切相关。例如,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由于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事故受伤人员的救治水平,道路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数量约占世界的70%,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15%。2005年中国每万辆车死亡率为7.6,2003年美国为1.7,德国为1.37。因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交通事故和死亡是可以减少的。

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趋势将长期保持。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交通管理措施,避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时救治受伤人员,这就要求加快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与生命支持系统的建设,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之适合我国国情。应该说交通事故总是有一定概率的,但是交通事故中的大量伤亡是可以事前和事后预防的。通过建立强大高效的道路交通安全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按照“零死亡率”的目标严格要求和执行,机动车保有量一定会迅速增加,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城市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相同的研究对象,需要长期的跟踪和持续深入的研究。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采取适度的发展速度,在引导和控制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和条件,把建设“节约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和谐宜居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努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其恢复和改善,努力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