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的琉璃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在康熙皇帝的倡议下,清宫专门设立了宫务内务府,并大量引进西方传教士,改进国内现有的玻璃制造技术,并设立了专有的“大清玻璃厂”,派官员监管送料机和玻璃制品,供内宫享用和使用。
康熙时期的成就表现在成套材料的创造和单色玻璃器皿制作的完善。该模型完全摒弃了唐宋以来的薄壁瓶、简单的杯碗造型,而是采用了玉器、瓷器等工艺品的优秀模型,创造出全新的玻璃造型,如玻璃碗、鱼缸、笔筒等。
就色彩而言,康熙朝的玻璃色彩丰富,色度纯正,艳丽。制作工艺包括调色和雕版,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雕版,一般是“康熙御制”双直线篆书,而且是珐琅制作。
比如有刻有“康熙御制”的琉璃水城,高7厘米,直径2.8厘米。水城是用透明的白色玻璃制成的,圆平底,宽底,小口处有盖。腹外8面切磨,四周如莲瓣。覆盖物的表面被切割成六边形互锁图案。器底四字篆书“康熙御制”。此水城采用西方宝石切磨工艺,质地纯净通透,造型端庄,装饰新颖。
康熙年间,出现了大量仿陶瓷青铜器的装饰品。例如,透明蓝色玻璃雕刻烛台高28.5厘米,圆盘直径6厘米。这个烛台由蓝色玻璃制成,从上到下由几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小圆碗,中间是一根铜蜡串,下面有一根圆柱。柱下是一个大口径浅碟,浅碟下有一个短圆柱,呈管状。底部有碗状高脚,造型匀称。
清代的包丝玻璃、彩雕玻璃、鼻烟壶成为世界玻璃艺术的瑰宝。如康熙白釉带弦十二面罐,高30.5厘米,直径11.8厘米,腹径25.2厘米,底径14厘米,从罐中吹出。直口,丰腴的肩部和腹部,凹型大底。通体为白色半透明玻璃,腹部自上而下饰有凸起的螺旋线。螺旋图案等间距,均匀平滑,有节奏感。
清代琉璃厂大量精美琉璃器的出现,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更直接相关。雍正即位后,对社会进行改革,大大提高了各种技术艺人的社会地位。雍正时,玻璃代替宝石成为法规制度,玻璃器皿也作为大臣的赏赐。雍正朝注重玻璃的调色研究,可以仿制玛瑙、祖母绿、琥珀、蜜蜡等颜色,都是色彩精美。
这一时期的体例为楷书四字“雍正年制”,其排列形式为双直线横线单线条。如雍正黄釉桔瓣形渣斗,高9.9厘米,直径9.7厘米。此器口呈喇叭状,大而奢,颈部向下收,腹部呈桔瓣状,腹部在与脚的连接处打结。通体橙黄色,用凹凸法塑造成16橙花瓣,造型典雅,色泽鲜艳。底部中央的双线框内,用凹版刻着楷书“雍正年制”。
这种渣桶颜色艳丽,俗称鸡油黄。色度均匀、纯净、干净,显色非常困难。不愧为清初名篇。
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时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它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它是东方人民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是思想、感情、艺术的融合,琉璃,有着华丽的沉积历史,穿越了3000年的时空,保留着不可磨灭的内敛丰富的色彩。
道光绿釉渣斗
先锋琥珀玻璃直口瓶
透明蓝色玻璃竹叶图案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