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选择题容易失分..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如何提高得分率?
第一,没有牢牢把握基本的历史事实
经典例子11925八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前的军队的主要区别如下
a .重视思想教育,配备专职政治干部。
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通过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只要你理解了课本中“政治工作制度在国民革命军中已经建立,军队中有不少成员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的表述,你就知道在这道题中选A了。考生容易错选D。
经典测试例2在下列国际会议发布的文件中,涉及台湾省问题的文件有
(1)凡尔赛条约(2)九国公约(3)开罗宣言(4)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只要牢牢把握《凡尔赛条约》是对德和约,其中涉及的中国问题就是要求日本归还青岛、山东省以及一战时日本占领的太平洋上的三个岛屿..而② ③ ④都涉及台湾省问题,所以选D。考生很容易选错A。
第二,缺乏历史常识
经典考试3皇帝谥号主要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决定。以下项目属于谥号。
阿沁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朝的康熙皇帝
分析:这本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验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也就是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自己的年号,谥号,太宗,是“小光大帝,文武全才”,康熙是年号,所以选了B。考生很容易选错C。
第三,缺乏阅读材料和获得有效结果的能力
经典测试例4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是“像树一样,像根一样指挥,从根上长出茎、枝、叶,都是一口气连起来的,以至于军粮虽然出自公款,永鼎却觉得营官的宠爱全是得益于他们的私利。”这种形式的军事组织
a .便利国家直接控制和指挥军队。
b不会专兵,会阻碍军队作战。
c使兵归,为现代军阀所继承。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分析:首先你一定要看材料。考生应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指对汉族地主的武装训练。a不符合地主的武装训练,是“专兵”和“官兵不对等”,所以B和D不正确。应该选c。考生很容易选错a或b。
第四,忽略题目给的时间(时期)限制。
经典测试例5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关系的变化与苏联大致相当。
a 1918—1921年B1921—1927。
c 1928—1936d 1937—1941年。
解析:我国“一五”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指“一个转变和三个转变”,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相比,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是1928到1936,所以正确选项c。
第五,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论“吴周唐力”的历史意义时说,这“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也是一场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一是重用苛刻的官员,实行法治。
B女王掌权,任命女性官员。
培养平民,禁止火葬。
d移风易俗,崇佛。
解析:准确理解“社会革命”的内涵,“实行法治”和“任用女官”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移风易俗”与武则天关系不大,所以不选A、B、D。考生容易错选D。c,讲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社会革命。
第六,历史阶段特征不清。
经典考题7近代中国,人与外国传教士、信徒的冲突被称为“人与宗教的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年分别是1884、1898和1900,这表明,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b传教活动是以武力为后盾的。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持强硬态度。
d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人民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解析:本题1884、1898、1900三次,以中法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为特征。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人民与宗教的冲突”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凸显”结合起来。所以选d .考生容易选错A。
七、史地结合缺乏空间思维。
经典例子8泉州属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陆
解析:首先要明白,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环渤海,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所以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注意插图。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c,考生很容易错选B。
八、历史知识与迁移能力不足的比较。
经典考试:915和16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比同时期的中国弱很多。主要原因如下。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君主的权力被教会和统治者削弱了。
封建君主奢侈腐败,忽视政治事务。
解析: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和欧洲,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15和16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封建帝制空前加强,而西欧则是天主教会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主要受天主教会的统治和约束。考生很容易选A,15,16,而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所以本题选C。
九、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考察能力不够。
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区别在于
这场斗争是针对地主阶级的。
乙主张建立“均富”的理想社会
反对侵略和封建主义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解析:部分考生错选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区别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历史舞台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为特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本题应选d。
X.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混乱
经典的例子11推动了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美国经济霸权被动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实施。美国经济霸权的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此题应选b,考生容易错选D。
十一、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范例12苏联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制度上的缺陷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 .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解析:主要原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总的来说,是指内在的和人为的因素。据此可以排除c。而A是根本原因,是指起关键作用,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所以正确选项是b,考生很容易错选A。
阅卷老师说要采取考试策略。
纵观近几年综合试卷中的历史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考查历史基础主要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独立分析、理解、总结、判断、推理和迁移的能力。统计2007年全国卷一的12选择题,发现10题都集中在时代的内涵、外延和特征上。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好选择题,除了夯实基础,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试题中,命题人往往在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在逻辑学中,外延指的是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这种选择题在高考中经常见到。例如:
经典测试例13以下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最准确。
答:这是国有土地制度。
它分配了全国所有的土地。
它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整合了土地和税收制度。
它对隋唐时期中国的社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均田制”既是土地分配制度,也是产品分配制度,其规定包括税收和徭役。B项可以排除,A、D项混淆,只有C项全面。
可见,高考注重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的导向。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真正理解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才不会在混乱的选项面前无所适从。
复习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概念问题。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包括哲学或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或名词,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比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税收、徭役、天干地支、君主专制、开明君主、君主立宪、资本原始积累、简单合作、手工业作坊、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这些都是概念或者名词,每个都有特定的含义,一定要准确。比如,土地所有权是指谁拥有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这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性质。我们遇到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它的特点,搞清楚它是封建的、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我们应该注意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