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类文明史吗?

人类文明史是从文字发明开始的,最早的时间也不过七八千年,只占人类历史的1%。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并逐渐积累传承下来的。换句话说,历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起源于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比如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史前时期,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比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生活在大约40万到50万年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第二,各种人类文化因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而以不同的方式进退。史前时代有许多强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已经灭亡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独霸一方。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以逐步前进,创造出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步的合作力量,但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本性。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除了蚂蚁和老鼠之外,所有的生物都不会自相残杀,而人类是残忍的,个体之间的杀戮是不够的,会和自己的亲人争斗,甚至会建立民族之间的攻守同盟,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人类文化应该相互支持,在合作中进步。他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一位学者曾经分析过,人类是弱小的动物。他们从小就需要父母的保护,长大后没有自卫能力。他们身体虚弱,指甲不硬,牙齿受小嘴限制。他们不会爬树,也不会飞。但是,他们从经验中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在群体中才有生存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对家庭,对乡镇,对国家有着温暖的忠诚。但是群防并不安全,更需要用脑力制造武器。所以要培养残忍杀人的能力。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大胆的抢劫杀人,群体可以横行天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越来越猛,人弱利多,互为因果。而且种族、语言、宗教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然而,有识之士和开明人士认为,只有和平共处,相互合作,人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人们对人类起源的真正答案只有100年前。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依据,所以化石是远古生物留下的遗迹或活动痕迹的一部分。发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体质、智力和器具的发展水平。从发现化石的地点,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他们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最为重要。一般动物的面颅骨比脑颅骨大很多;另一方面,人类的头骨比面部头骨大得多。与现代人相比,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区别可以说主要集中在头骨上。比如原始人的头骨就比现代人的厚很多。正是因为对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发育水平,所以人类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完整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的一大成就。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利用人类化石作为探索人类进化史的证据。人类的祖先出现在第四纪。起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在这种环境下,类人猿进化成了能制造工具和工作的人类。劳动使四肢骨骼发达,手能更好地创造一切,口腔发展语言,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人类的祖先直立人的出现,与其他仍然四肢爬行但不会用手、没有语言的哺乳动物有了很大的不同,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根据人类的体质及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几十年来,人类化石在世界范围内被反复发现,这使人类科学家能够了解人类的身体特征和文化发展。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例如猿人是如何成为古人的?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呢?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进行完整的解释,需要更多的事实补充。世界上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科学界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克罗马发现的尼翁人属于“新人”。所以一般认为人类祖先只有十几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骨,从而让人相信40万年前就有人类祖先存在。地壳在不断变化。从山上侵蚀下来的土壤和砾石最终沉积在海洋、湖泊和大海中,形成了深邃而广阔的岩层。海水上升到陆地,山脉侵蚀成平原,地球上活着的动植物随时可能被埋没在沉积物中,几万年后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可以识别出各个时期地球各个地区的生物演化。地质时代可分为五个时期: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知道的地质历史事实最少,不像生命。直到古生代才发现现存的生物遗迹,但完全是低等动物和初级植物。最劣等的动物是三叶虫,还有很多珊瑚、海绵、水母。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最重要的时期,爬行动物身材高大,有盔甲保护。新生代是现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爬行动物永远消失了,只剩下鳄鱼、乌龟、蛇和蜥蜴。这个时候,哺乳动物非常活跃。直立人出现在地球历史上大约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所以有人称第四纪为“精神世代”,因为它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是动植物世界。其次,第四纪冰川作用强烈,在地球表面留下了许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着动植物的分布。当冰河时期突然降临地面时,以水果为食的猿类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经常被饥饿所迫,只好剥动物的皮做衣服。寻找洞穴和栖息地;钻木取火可以烹煮食物,赶走野兽。经过几次冰河期,人类的智力有所提高。古人类的文物主要是自制工具,基本都是石头做的。古代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器简单粗糙。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艺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动力。石器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大多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是河床鹅卵石,先是锤打,后是研磨。到冰河时代结束时,新石器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的石器完全是靠打磨制造的,凿出了很多有孔有环的石器,包括斧、石刀、石凿等。这一时期,陶器已经发展起来,农业工具也开始出现,还有原始的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后,约公元前4000 ~ 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进入铁器时代,铁被用作犁。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的,而不是完全分开的。古代人类起源于哪里?这是一个争议多年的问题。有人说它起源于中亚。比如著名的考古学家R.C.Andrews和地理学家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中亚,然后迁移到各大洲。原因是中亚是人类家畜的起源地,如骆驼、狗、牛、羊、马等。既然适合高等动物生存,以动植物为食的人类也必然起源于此。同时,中亚位于各大洲,地势最高。世界其他大陆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下,仅亚洲大陆平均海拔就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大洲相连。所以说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于各大洲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该是在湿润的亚热带。对农业起源有杰出研究的卡尔·绍尔教授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早发迹的地方。泰国的考古发现和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讨论需要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一个满意的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原始祖先数量很少,分散在一块土地上。当人口增加时,他们四处迁移并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而言,地球表面有很多海峡,阻隔了大陆之间的交通。但如果海平面下降90米,很多海峡可以变成大陆桥,方便人类交流。最著名的大陆桥包括白令海峡、多佛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其他包括连接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马海峡、苏门答腊和爪哇、巽他海峡、托雷斯海峡、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以及连接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如果,在第四纪,这样的海峡在冰川期退缩,海平面下降,成为连接陆地的陆桥,对人类祖先的四向迁徙是有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人类祖先通过大陆桥向四面八方迁移,扩大分布。由于地面自然环境不同,温度、降雨量、日照等的差异。,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和人体形态的发展,世界上各个种族已经分化。比如黑色素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肤下的血管、神经、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照射。长期生活在非洲赤道的人都变成了黑人。他们的头发是卷曲的,遮住了头,起到了隔热的作用。而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人,鼻子又高又窄,使得冷空气进入气管和肺部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身体比热带居民强壮,肤色比热带人浅。在古代人类中,交通并不容易,他们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种人群长期生活在隔绝的地理区域,在体质上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这些特征代代相传,以至于人类进化成了地面上体质差异明显的各个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