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历史
融入寒食节的习俗
清明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早期节日。相传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休而设。
事实上,从历史现实来看,禁止寒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改火习俗的遗存。
原始社会,先民钻木取火,火很难得。由于季节变化,用于生火的树种经常不断变化。所以改火换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
春天和三月是换火的季节,所以在新火到来之前,人们应该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一天不允许人们生火,晚上在宫中点燃蜡烛,火势蔓延到达官贵人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包括禁火寒食和祭祀扫墓,后来成为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
在古代,家里有人去世,只挖坟安葬,不建坟。祭祀主要在祠堂举行。
后来挖坟坑的时候建了土堆,墓地里安排了祭祖,就有了物质上的支持。
战国时期,墓葬祭祀之风渐盛。
秦汉时期,扫墓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颜延年这位大臣即使远在北京千里之外,也定期回到家乡祭奠墓地。
到了唐代,无论是文人还是平民,都把寒食节的扫墓视为回归故里,追寻宗教的仪式性节日。因为清明节离寒食节很近,所以人们往往把扫墓的时间延长到清明节。
诗人的作品往往既是寒食,又是清明。如魏有诗曰:“清明好寒食,春园百花开。
白居易也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乌鸦一闹,树木昏厥,清明吃寒食,谁哭?”。
鉴于民间寒食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节到来时,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一规定距今已有1200多年,可见清明开始有了国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从附属于寒食节上升为取代寒食节。
这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扫墓仪式,寒食节原有的习俗和活动,比如冷食、蹴鞠、荡秋千,都被清明节接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