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疑惑
摘要: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实和过时的东西。
教科书都是对过去的记录。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学科焕发神秘色彩?
关键词:历史教学困惑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历史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人文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涵盖了五千年,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可以挖掘的素材和题材。历史教学也要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然而,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却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科目之一。
学生认为历史课属于常识课——既然是常识,那就别学了。
即使和进入中考的痛苦有关,也不被重视。
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非两点:一是“内容枯燥”;第二种是“听天书没意思。”
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出在教材上;后者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老师。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但课时不多。所以在内容安排上,事件重于人物,故事性不强。如果老师只强调历史知识而忽视思辨能力,历史肯定会像一具千年前的“木乃伊”。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就像“嚼蜡”,学生就像听一本“天书”。
众所周知,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观的、主动的。只要方法得当,教师会生动地讲述遥远的历史,学生会主动亲近历史,用历史的“镜子”照亮自己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根据历史的知识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建议如下。
兴趣是知识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
它能调动和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历史课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简单,能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果没有适当展开,就是符号,是枯燥的。
深度教材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把教材中的表面叙述变成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的历史人物。
不要光看书,用课本上的原话敷衍学生,也不要在历史的评价上只把书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历史课本讲真话也很重要。
历史学家的笔法讲究的是真实和真相。
教材中对一些“历史意义”的解释显得概念化和政治化,初中生无法完全理解,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对历史产生怀疑,或者干脆不相信历史。
这是非常危险的。老师一定要用课本上没有的史料来说明史实,循循善诱,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理解,因为历史观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历史课专业性很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老师是博学的,睿智的,神秘的。
学生们自然会佩服一个用粉笔和嘴巴讲世界的历史老师。
但是现在学生更喜欢幽默的老师。
如果历史老师像考古学家一样,一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
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这是让历史课生动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历史感,再现脑海中的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以及我们祖先的发明。难怪有些同学觉得历史真的很无聊,很难学!也有人说,最难“背诵”历史的是时间。
这是本末倒置,难辞其咎!为什么要学历史?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以“史”为“镜”
历史课要让学生“活”起来,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结合历史和现实讨论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的学习动力才能增强,他们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让历史成为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课程,需要教师把握好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节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比如说学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老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明君主。你知道他为什么聪明吗?即他注重“以史为鉴”,吸取前人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以至于很少犯前人所犯的错误。
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体会到学历史的实际作用。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或手段,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活”教学,“活”学历史。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历史可以活起来,历史的教学也可以活起来,让历史学科焕发出原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