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到的过程。
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会计,从时间上来说,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到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从会计核算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来看,主要涉及初始阶段的原始计量记录法、单一账簿法和复式记账法。在此期间,计量、记录和分析等会计工作最初是与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的。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工作。
中国
在中国,有关会计记录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专门核算官员财富收支的官职——四会,对财产收支采取“月计年会”的办法。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会计簿”或“书簿”的账簿,用以登记会计事项。在以后的朝代,设置官员管理钱、粮、税、物的收支。宋代官厅在办理钱粮报销或调拨时,要编一个“四栏清册”,用“旧管(期初余额)+新收(当期收入)=驱逐(当期支出)+当期余额”的余额公式进行结算,以此来结算当期财产物资的增减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一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将所有账目分为收入、支出、存款、资产、负债四类,用“收入-支付=存款-账目”。后来“四足帐”(又称“天地合帐”)应运而生。这种方法是对每个账户同时登记“入账”和“出账”,以反映同一账户的来龙去脉。“四栏账”、“龙门账”、“四尺账”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会计收支方法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国特色。
外国
古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都留下了会计活动的记录。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状况的记录,希腊和罗马也出现了一些会计概念。公元初,巴比伦人善于组织管理,设置了“专录官”。埃及最早出现“内部控制思想”。硬币出现在印度和希腊,并被记录在书籍中。[1]
现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从单一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是现代会计形成的标志。[1]
一般来说,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应该是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兼会计卢卡·帕乔利所著的《算术、几何、比率和比例》一书的出版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会计的方法、技术和内容有两大发展。一个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另一个是成本会计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成为管理会计在会计学中的分支的重要基础。
现代会计的核心理论贡献主要包括:
(1)贬值的思路。
(2)划分资本和收益。
(3)重视成本核算。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
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14和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第一,使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第二,复式记账法被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不断丰富和完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通用化和标准化。
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核算和报销向事前预测和决策、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转变。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随着现代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性变革。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会计手段上的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而产生的“电算化会计”。另一种是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1953年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随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全面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从系统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一词于1952年在世界会计学会正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