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菜的传说和故事
据传说,在唐高祖时期,李靖将军在8月15日征服了匈奴,凯旋而归。当时做生意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献糕点。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圆圆的饼,对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说:“我们要用胡饼请蛤蟆。”。之后,与大臣们分享蛋糕。
从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有酥有馅。”清朝的杨光甫写道:“月饼馅是桃馅,冰淇淋是糖霜做的”。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中国月饼的五大类。近年来在海南异军突起的水果月饼深受消费者青睐。
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非常好吃,而且当他听说新人曲江举办婚宴时,他命令御厨将红绫的月饼包好送给新人。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饼记录。
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花”之称,制作方法更加明确。诗人苏东坡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有酥有馅。”薯片是油炸薯片,馅料是糖,它的味道甜、脆、香、美。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注重口感,还在饼面上设计各种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最开始蛋糕表面的图案大概是画在纸上,然后贴在蛋糕表面。后来干脆用面团模具压在月饼上。
圆月形状的月饼象征着一个快乐的团圆,就像第十五个国庆节的圆月一样。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来祭月,送给亲朋好友。这无疑是汉族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怕百姓揭竿而起反抗,采取每十户派一兵监视的高压政策,只允许十户使用菜刀。百姓不堪其扰,于是借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用纸包好,上面写着誓言,饼底还有一张纸作为提示,以此号召对方为蒙古复兴而战。浙江温州人称这种月饼为“三金”,在当地方言中谐音。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上经常贴一张纸的原因吧。
传统的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所以古诗词中有这样一些诗句,比如“佳节倍思亲,每次都思念一个人”,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加期待团圆。如果家庭中有人能在海外或其他地方回家团聚,会增加思念感,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单位的特点,而中秋节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
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好是春秋之季,农业丰收。所以农村有供奉“芋头魁”的习俗,就是中秋节吃红薯和芋头。这两种块根作物又大又圆,象征着丰收和丰满。而且亲戚朋友之间赠送月饼也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
中秋之夜,全家围坐在一起,明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喝茶吃月饼助兴谈兴,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所以,没有中秋节也可以吃月饼,但是没有月饼就不是中秋节,所以中秋节和月饼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而这个习俗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据说在唐高祖的武德时期,边防军入侵了这片领土。统帅李靖出征,大获全胜。中秋节那天,人们在长安城内外彻夜庆祝。有时,吐蕃人会献上蛋糕来庆祝他们的胜利。高祖拿出圆饼,指着笑着说:“你要用胡饼请蛤蟆。”后来群臣共礼,于是就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第二,北宋中秋节时,先上山爬楼梯看明月很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有圆饼作为祭品。据《燕京岁时月饼》记载,“月饼遍地皆是,最大的有一尺多长,月宫上画着蛤蟆的形状,有人祭完就吃”。这是宋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还是元末统治者实行“三家一元,五家一菜”的残暴统治。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专门做了大圆饼,里面有一张隐藏的纸条,约定八月十五日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从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流行了。
总之,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不断添加新的内容来丰富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