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异同及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出现,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称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熟于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最悠久、分布区域最广、风格最明显的独特艺术体系,以汉族木构建筑为主,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朝鲜、越南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后对欧洲也有影响。
艺术特色
与欧洲古代建筑艺术相比,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三个基本特征:
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还在维护和加强社会、政治和伦理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建筑艺术的所有元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人物、风格等,都是基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能被人欣赏和理解,没有跌宕起伏、怪异莫名的形象。
③整体全面。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调动了当时所有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因素和技法,形成一个整体形象。从整体环境到单体住宅,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整体效果就会受损。
这些基本特征如下:
重视环境的整体管理
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管理的概念。虽然《李周》中所有关于野、都、俗、乡、城、山、殿的规划体系未必全部实现,但至少说明曾经有过系统规划的大规模区域规划思想。《骑马的管子》主张“凡国为都,不在山下,而在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风水理论起源很早,除了披着迷信的外衣,大多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注重城市本体与周边环境的统一管理。秦咸阳,是一个超规模的城市环境,北起北萨坎,中间贯穿渭河,南至南山,高峰时东西达200-300里。长安(今陕西Xi)、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远超城墙;即使是一般的政府、州和县城也将郊区融入整体城市环境。重要景点,如吴越五镇、佛道、城郊园林等。,也都放了
首先是环境管理;帝陵区更注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依靠环境来展现艺术魅力的。
单体图像融入群体序列。
在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定型的。孤立的单体建筑并没有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取决于群体序列。一座寺庙,作为序列中的陪衬,不会太大,形象可能会比较平淡,但如果是主体,可能会很高大。比如明清北京故宫的单体建筑风格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在整体上表现出各自独立的性格。
结构技术和艺术形象是统一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个系统由四根柱子,两根横梁和两根横梁组成,它们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叫做隔间。隔间可以左右连接,前后连接,上下重叠,随意组合,或修改成八角形、六边形、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车顶框架有两种:提梁式和穿斗式。无论哪种方式,房子都可以不用改变框架体系就能造出来。
表面做曲线,房屋转角处做有上翘角的飞檐。还可以做成双檐、挂钩、穿插、披盖等风格。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房间的灵活搭配和多样式的弧形屋顶。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和绘画,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美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框架风格
标准化和多样化是统一的。中国的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为了便于制造、安装和估算工作和材料,必然要使部件标准化,并促进设计的模块化。早在春秋时期,考公基就出现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萌芽,最迟在唐代成熟。
到宋元三年(1100),“建筑风格”完全规范,清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行规》进一步简化。建筑的标准化促进了建筑风格的统一,保证了每一个建筑都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范化并没有过多限制序列的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范化和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齐头并进。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是一种成熟的进步现象。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似乎少了一点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多种多样,因为标准化和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框架风格
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也是世界各部重要的典型园林。
中国园林以自然为基础,吸收了自然美的精华,注入了文化素养丰富的人们的审美情趣,采用建筑空间构成的方法,将自然美典型化,使之成为园林美。其中蕴含的趣味是诗情画意的;采用的空间构成手法是自由、灵活、流畅的序列设计。中国园林讲究“巧借巧体”,重视景物和景物的精妙演绎,以丰富组织。
观赏图片。同时还模拟自然山川,创造了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能。无论山川相连与否,都能让诗画更加深刻有趣。
注重建筑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和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定的象征意义,为此采用了许多方法。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的情调和氛围,让人从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其次,不同的建筑档次,包括体量、色彩、风格、装修等。,被规定来表达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我们也尽力使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甚至牌匾和铭文的文字,来揭示和解释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寺庙和庙宇,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比如秦始皇建咸阳,宫殿象征魏紫,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挖塘象征东海蓬莱。清朝康熙乾隆建圆明园,避暑山庄,承德。
外面的八座寺庙模拟了重要的国家建筑和名胜古迹,象征着房子内部的团结。明堂上下共五室十二厅,象征世间万物。一些寺庙的构成象征着须弥山的佛教世界。
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元素成分:
布局的空间序列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之间的连接、过渡、转化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为低层建筑(以单层为主),所以群体序列基本为水平布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有三种形式的* * *:
①横轴对称,主体建筑置于中心。这类院落多用于规格高、纪念性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较少;
②纵轴为主轴,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面,形成四合院或三进院落,从宫殿到住宅都广泛使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无明显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常规序列和自由序列是有区别的。现存正规序列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
自由式序列中,有些院落融入环境,序列节奏变化缓慢,如帝王陵园、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还有与景观花木融为一体的院落,序列变化节奏比较紧,比如人造园林。但无论哪种顺序,都是由序曲、过渡、高潮、结局组成的,是有节奏的贯穿。
中国古建筑群的组合
千篇一律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名称有十几种,但大多差别不大。有三种主要类型:
(1)神庙的基本平面是长方形的,有几个正方形,是圆形的,很少单独出现;
②亭,基本平面为正方形、正圆、六边形、八边形等。
形,可以独立于群体;
(3)廊,主要用作单体建筑之间的联系。大厅或亭子是一个亭子或塔。早期也有以大夯土平台为中心的梯田,沿平台修建多层房屋,但东汉以后不再修建。大厅的大小,正面和侧面的房间数量。
按檩条(或椽子)号区分。汉代以前有奇数和偶数,后来都是奇数。到清代,正面以11最大,三者最小,侧面以13檩最大,5檩最小。檩条与檩条之间有几级间距,内部柱网也有几种定型排列。如果正面数量相等,可以成为方形大厅,房间也可以交错布置,呈现多种变体大厅平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一类型
无论厅堂、亭台、走廊,都是由台座、房屋、屋顶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桥台可以增加到2 ~ 3层,还有复杂的雕刻。房子由柱子、横梁、门和窗户组成。如果是凉亭,则设置上部水平平座(游廊)和平座栏杆。顶层多为定型风格,主要包括硬山、悬山、歇山、仙殿、简殿五种类型。硬山等级最低,仙殿最高,尖殿主要用于亭台楼阁(见我国古建筑屋顶构造)。郎更健
单身,基本上是连续的重复。单座建筑的标准化在清代达到顶峰。《工部工作守则》规定了27种定型,每种定型的规模和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宫殿到住宅建筑和花园,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都是由一些千篇一律的建筑构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面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很大比例,一般能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可以自然地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前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檐口也可以在檐转的转角处补上。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
虽然简单,但可以有很多变化。比如屋顶可以添加华丽的接吻动物和雕刻;屋顶的瓦可以是灰色的陶土瓦,彩色的琉璃瓦,甚至是镀金的铜瓦;曲线可陡可缓,檐可短可长,可做二层檐、三层檐。还可以通过插、钩、搭等方式组合出多种风格;还可以加天窗,封火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档次、性格、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感上。
灵活的室内空间使规格简单的单座建筑具有不同的个性,室内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室内空间。比如一个普通的三五间的小厅,可以变成完全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大宅的大门,庙堂的正厅,官署的正厅,花园的玄关,房屋的客厅,士兵的值房等等。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一个整齐的柱网中间,用隔墙、风扇(绿砂柜)、窗帘以及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仿古架等分隔不同大小的空间,有的房间还增设阁楼、回廊,将空间垂直分割成多个楼层。不同的装饰和家具,使这座建筑的特色更加鲜明。此外还有天花板、藻井、彩画、匾额、佛龛、墙壁、围栏、字画、灯具、条幅、炉灶等。,正在创造室内空间。
它在艺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华丽的色彩中国建筑使用大胆而强烈的色彩。绚丽的色彩和多彩的绘画,首先是建筑水平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为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色)琉璃瓦屋顶最为尊贵,专用于皇帝和帝王特别批准的建筑(如孔庙)。除了极少数特殊要求,宫内所有建筑,无论大小,都是黄色琉璃瓦。宫的下面,殿、宫、庙按等级用黄绿混合。
(修剪),绿色,绿色和灰色混合;居民楼档次最低,只能用灰陶瓦。主要建筑的庙宇和墙壁都是红色的,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以是绿色的,房屋和花园则是红、绿、棕、黑的混搭。梁芳、龚都和拉夫特画了许多彩色的画,主要是蓝色和绿色,中间有金色、红色和黑色,等级是以金色和龙的数量来区分的。
在官方建筑中,金龙和印章是最尊贵的,雄黄是最低等的。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者只在梁与方交界处画“箍头”。风景园林在彩画方面最自由,人物、山水、花鸟都可以画。桥台一般用砖、石,重要建筑用汉白玉。色彩和多彩的绘画也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标准。首先,多样性在于统一性。一组建筑的色彩,无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比如宫殿以红黄为主,天坛以蓝白为主,园林以灰绿棕为主。其次,对比在于和谐。因为色调统一,整体效果和谐;虽然很多互补色和对比色在同一个建筑里,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是丰富了和谐的色调,并不会干扰或取代它。最后,艺术表现在于内容要求。比如宫最重要,色彩最强烈;坛庙、陵庙依次,色彩强度递减。人民
最常见,颜色最简单。
形式美规律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艺术体系,所以也有一套成熟的形式美规律,包括具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规律和具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规律,但至今没有全面系统的总结。从现象上看,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称与平衡。环境和大型团体(如宫城、景点等。)多为纵轴多向均衡;一般多数组呈镜像纵向对称;花园结合了两者。
②顺序和节奏。使用了所有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规则,如过渡、进入障碍、节奏、虚实交替等。单座建筑节奏统一,群体变化大。
③对比和细微差别。非常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比在于统一。同时也非常重视造型上的细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房屋的侧脚、升降、构件末端的切割、彩画的褪色等。,这些都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异。
④比例和尺度。模块化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是城市构成,群体序列,单体建筑,甚至是一个构件和花饰,都尽量获得整齐统一的比例图形。比例和尺度相结合,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尺寸,以确保建筑形式的所有部分的和谐。
要符合正常人的审美心理。
类型与风格虽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但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庄严的纪念风格。大多体现在具有特殊含义的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宗教建筑中。那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简单,主体形象突出,象征意义丰富。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寓意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古代的明成殿,皇帝的陵墓,大型祭坛,还有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环坛,大佛阁。
②典雅华丽的宫廷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宅邸、衙门以及一般的佛寺、道观。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建筑大小组合恰当,符合人们正常的审美标准;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适宜,装饰华丽。
③友好宜人的住宅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包括大厅、商店等人们最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紧密结合,尺度宜人不曲折;内敛的建筑,简约的造型,精致的装修。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包括一些皇家园林和山寺。其特点是丰富的空间变化,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典雅,装饰精美;更重要的是,建筑与花草树木、山川融为一体,自然风光融入建筑之中。以上四种风格往往体现在一组建筑中,如王侯府邸和部分寺庙,包括宫殿型、居住型和园林型三种,而帝王陵墓则包括纪念型和宫殿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地区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紧密性很强。因此,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群体规整,院落大,但规模适宜;建筑造型不起伏,房子低平,屋顶是弧形的。
温柔;多用砖瓦,木结构材料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方。
②西北风。集中在黄河以西到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院子很封闭,房子很低,屋顶坡度低而平缓,相当一部分建筑采用平屋顶。难得
用砖,土坯或者夯土墙,木质装修更简单。在这个地区,经常有窑洞建筑,包括坑窑和平券窑。总的风格是淳朴。但回族聚居区有许多清真寺,高大、屋顶陡峭、装饰华丽、色彩浓厚,与一般的民间建筑有明显区别。
③江南style。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群体密集,庭院狭窄。大中型群体(大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在城镇里,还有建筑物;小楼(一般的房子和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较陡,翼角较高,装饰精美丰富。
李,这里有许多雕刻和绘画。整体风格美观灵巧。
④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火山墙多,屋顶坡度较陡,翼角比较倾斜。乡镇建筑密集,封闭。装饰、雕刻、绘画丰富复杂,技法精细。总的风格是清淡细腻。
⑤西南风。集中在西南山区,相当一部分居住着壮、傣、瑶、苗等民族。多用途山
斜坡建筑是带架空地板的干柱建筑。平面和造型相当自由,很少成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仅用板壁或地垫作为维护屏障。屋顶曲线柔和,拖了很久,屋檐很远,铺着木瓦或稻草。不太讲究装修。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的。其中,云南南部的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宝塔的形状与缅甸相似,民族风格很有特色。
6藏式。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和山区。牧民住在棕色的长方形帐篷里。村里居民住的是碉堡,多是2-3层的小天井式的木质建筑,外面是面包砌的石墙,上面是平顶的大墙。石墙上的门窗很窄,窗外是黑色的梯形窗套,顶檐有装饰线条,很有表现力。□嗯
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它们很高,颜色很浓。他们还使用厚墙和平屋顶,并在关键部位突出少量斜坡。整体风格扎实厚重。
⑦蒙古风情。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住在圆形毡包(蒙古包)里,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米,里面有圆柱,装饰华丽。□马寺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来源于藏族□马寺的原型,吸收了周边地区回、汉族的建筑艺术手法。它既厚重又华丽。
⑧维吾尔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全封闭,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友好,平面布局自由,有绿色点缀。房前有宽敞的游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装饰。整体风格是外简单单调,内灵活精致。清真寺和阿亚图拉墓地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装饰丰富精美。还采用了拱形券结构,富有曲线节奏感。
时代风格由于中国古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紧密性很强,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者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可以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些重要艺术特征,如方方正正的院落、轴对称布局、木梁框架结构体系、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一造型等。屋顶在立面中占很大比重。但商周时期的建筑也有地域和时间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建筑风格因文化不同而不统一。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承秦文化,民族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时期的风格
主要是都城、宫殿、陵墓和祭祀建筑。其特点是:都城的划分有规律,住宅巷和市场用高墙封闭;宫殿、陵墓是大群体,主体是高大厚重的梯田式建筑;重要单体多为十字轴对称的纪念型,规模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明显,但屋檐已经“倒”了;雕塑的色彩和装饰很多,题材复杂,造型夸张,色彩强烈;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意义,虽然有很多宗教内容,但都是能被人理解的。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清晰,布局流畅,构图工整规整,同时表现出一种古朴、浑厚、明朗、浓烈的艺术风格。
②隋唐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中原士绅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大融合,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入的佛教文化对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现手段,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归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山水诗的出现,以及江南美景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也延续了浪漫主义的意境。
隋唐时期民族的统一和与西域的频繁交流,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与佛教、西域的异域风情,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相交融,最终形成了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盛唐风貌。它的特点是:都城气势恢宏,四四方方;宫殿、寺庙等大型群体的序列。宽广而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数化。
寒酸,华丽的装饰;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彩极其丰富,呈现出中外文化紧密融合的清新风貌。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大发展,城市生活的内容和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也改变了艺术风格。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次交流融合。元朝对西藏、蒙古的开发和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朝继元朝之后再次统一全国,最终在清朝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最终在清朝(18世纪)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它的特点是,城市在规格上仍然是方形的,但城市里封闭的小巷和市场变成了开放的街道,临街的店铺和热闹的集市;市内或周边景点多,市民观光的地方多;重要建筑完全定型、标准化,但组序形式多样,手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建筑和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多种风格;大量私人和皇家的家林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技术最终成熟。总之,盛青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最终按照建筑艺术的独特规律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成熟典型风格——婉约大方、严谨典雅、机制清晰、富有人情味。
秦汉,隋唐,明清,基本上相隔的时间是一样的。它们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三个时期,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代表朝代。作为积极全面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三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纯艺术的范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及其反映功能显然远远超出了建筑艺术本身。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西方建筑的传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各个阶段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
(1)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优势,但由于
新的审美趣味改变了建筑风格和一些艺术手法。
(2)现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导的新社会生活。
活,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建筑。
(3)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需要相应的新形式。
(4)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建筑艺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的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要求创造出能够体现新的审美价值和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⑤传统审美心理、新的审美价值和新的社会价值。
会产生新的矛盾,是否以及如何在新建筑中体现传统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面对上述社会变革和建筑变革的复杂背景,中国现代建筑呈现出一些新的艺术特征: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的风格。在传统建筑中,由于审美趣味的变化,园林和装饰艺术是最敏感的部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大部分都得到了改造和重建。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建筑比例大大增加,空间曲折多变,装修复杂精致,相当一部分变得繁琐。建筑装饰一般都是大面积雕刻,色彩艳丽,用料昂贵,题材扩大,技法细致。西方也有一些巴洛克、洛可可的技法,一些作曲艺术家也受其影响。
它突出了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刚开始,近代出现的新型建筑大多是直接照搬西方同类建筑,西方建筑大多有一套基本定型。当时有殖民主义,古典复兴,哥特复兴,折衷主义等等。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青岛到喀什,所有的机关、银行、商场、会馆、公寓、住宅、学校等等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标注了自己的内容。但同类型的形式大同小异,很少表现出当地特有的民族特色,甚至出现了北方建筑采用深骑楼百叶窗(殖民风格)、南方建筑采用壁炉(古典复兴风格)的现象。但经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形式创造,大多也采用了古代(主要是清代)某一时期的官方建筑风格,使得广州的民族建筑形式与北京并无太大区别。80年代以后才更加注重地方特色,也就是所谓的地方建筑风格。
单体建筑侧重于外观造型的表达。现代建筑打破了封闭、内敛的传统审美观念,注重表达空间意境,突出了公共、开放的观赏功能,这与西方建筑重视同时表达物理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包含两种内容。第一,一些大型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仍然非常重视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
美的功能要求有很强的政治伦理内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达某种特定的精神意义。比如,银行和海关往往采用庄重豪华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雄厚的财力;一些政府机构和纪念建筑吸收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国粹的精神。第二,大部分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尚新奇,同时还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年底到20世纪初,洋气的店面,洋学校,洋剧院,城市的弄堂,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未来会直接采用西方更流行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求乡土气息已经出现,这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