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地形的显著特征及其成因是迅速而紧迫的。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形总体上北高南低,山地、高原较多,山川大致呈南北走向,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形像一个手掌。其次,其地形经过长期侵蚀后为准平原,岩溶地貌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期间,印度马来地块也经历了隆升和断裂。再次,平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江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山地和高原主要包括西部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为向西凸出的弓形山脉。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长约1100公里,包括许多平行山脉。它们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继续向南延伸。东部有沿越南、老挝、柬埔寨边境由北向南绵延65,438+0,000多公里的长山山脉。山脉西坡相对平缓,逐渐过渡到老挝和柬埔寨的高原,如川圹高原、惠芬高原、甘蒙高原和博罗芬高原。山的东坡很陡,接近海岸,形成许多悬崖和岬角。中部是中国横断山脉向南的延伸。在缅甸和泰国的边界上,有登老山、塔南塔翁山和比老克东山,向南延伸到马来半岛。缅甸境内山脉更宽更高,是东南亚最大的高原——掸邦高原,还有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在上述山脉和高原之间,南亚的河流沿地形由北向南流入大海,自东向西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过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圆形,高原侵蚀面发育。马来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一般以火山口地峡为界。构造地形,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脉位于中部,向东向西下降。中部山区包括八座大致平行的山脉,贯穿南北。由于长期侵蚀,高度不高。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最高峰为塔罕山,仅2190米。掸邦高原海拔1000 ~ 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石灰岩层和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高原表面以上800 ~ 900米有许多深谷和山峰。山脊与山谷交错,地面侵蚀严重。西部有一条南北长600 ~ 700公里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 ~ 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凹凸不平。在掸邦高原和越南、老挝北部,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是著名的风景区。中南半岛有许多三角洲,包括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都是由冲积河流形成的,面积广阔,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沼泽众多,向海扩张迅速。(选自刘德盛《亚洲自然地理》)中国周边战略的中南半岛【青锋碎月】2006年3月28日12: 29: 06 -。在世界对石油资源的关注逐渐从波斯湾转移到中亚的当下,还没有大量开发石油的中国南海可以预言成为下一个中亚。本文希望探讨中国在这一地区应采取的前瞻性战略,从而为未来的局势发展埋下伏笔。印度和日本的影响2003年,印度牵头成立了南亚经济合作组织,由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组成,几乎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的翻版。对于南亚唯一的经济大国印度来说,建立这一组织的目的包括:进一步巩固印度在南亚独霸的局面,增加经济筹码;削弱中国对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以经济条约牵制其政治决策;逐步为这个经济组织成为政治/军事组织铺平道路;配合印度的东进政策,在缅甸和泰国的帮助下,全力开辟通往东南亚的陆路通道。印度常年不遗余力拉拢泰国和缅甸,特别强调恒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的经济合作,并计划与越南进行军事合作,建设连接新德里和越南河内的南亚-东南亚半岛高速公路计划。印度在中国眼皮底下渗透到中南半岛,说明中国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不能闲着。与此同时,日本也从东方积极渗透。首先,从东盟内部挑选出几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包括印度支那国家,独立于东盟与日本签订经济合作协定,帮助他们控制东盟;其次,促进除中国之外的日本-东盟东亚认同;还有湄公河流域合作组织,也把中国排除在外。日本,印度,一东一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注定了他们的势力交汇必然会在中南半岛相遇,以便绕开中国。在实际策略上,日本政客以投机思维“联合”印度,如同日本与美国共舞,是一种公开的策略。两者在中南半岛的“攻击”怎能不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战略是中南半岛的特殊位置,我认为中国需要把这个地区当作自己的腹地。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中国能够在中南半岛掌握主动权,大有作为,效果将是一石多鸟。以下是中国的三个主要战略:第一,建立独特的中缅关系。印度组建南亚经济合作组织最重要的两个伙伴是缅甸和泰国。其中缅甸不比泰国,没有外国驻军,对中国的战略价值就不用说了。它不仅是印度洋的门户,也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的桥梁。中国对缅甸的外交必须更加积极和灵活。经济上,中国完全有能力给予它(以及南亚其他弱小国家)与印度同样的互助协议。另外,鉴于缅甸经济落后,对中国石油管道的长期战略影响,中国可以提出类似美国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投资建设方案。这个计划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有钱的亲华盟友。过去中国与缅甸的长期关系陷入了纯军事援助的误区,使得缅甸与中国的政治亲近缺乏必要的条约和固定的经济利益。纯粹的军事合作也导致缅甸出现了敌视中国的势力。如果中国与缅甸签署共同开发条约,不仅符合缅甸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国把缅甸单独作为一个合作的主角,而不是像印度一样作为一个配角作为支配中南半岛的手段。在中缅合作、输油管道建成、中缅陆上通信(云南-仰光)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将其作为印度洋的交通枢纽,帮助其发展海军,以面对来自安第斯山脉苏-30MKI的空中威胁和来自尼科巴群岛的印度海军威胁。在鼓励缅甸的同时,也有孟加拉和泰国的合作。印度在主导南亚合作组织的同时,一直在利用泰国影响缅甸,中国需要把握泰国的影响力,未来把他们作为中国主导的中南半岛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中国已经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但上合组织对中国的不利之处在于,由于俄罗斯是政治军事大国,中国不方便独立发挥上合组织的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需要一个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的组织。然而,与现有东盟的合作对中国来说并不理想,因为它充满了小国(如新加坡)使用的力量,许多国家在南海与中国存在潜在冲突。这里构想的“中南半岛”区域合作组织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南合作至少需要包括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四个国家。越南参加与否取决于未来。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组织的好处如下:1。该条约强化了中国在印度支那半岛地区合作的重要性,引领并打破了日本/印度试图排斥中国的可能性。2。增强该地区内陆国家(越南除外)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忽视越南施加的压力,导致其对中国南海的压缩和侵蚀,促进南沙争端的解决。在这里,柬埔寨的作用将再次显现。不仅因为它与越南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陆路相连,还因为它地处泰国湾,在泰国克拉克运河未来的航运交通线上有出海口,必然成为航运补给站。如果中国在柬埔寨有军事(海军)存在,面对美国在泰国驻军及其影响力,也有助于保护中国在克拉克航运的利益。3。东盟已经成为一个日本、新加坡之流利用其权力争夺控制权的组织。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努力不需要与“整个”东盟建立外交关系。相反,中国-南非区域合作可以吸引新成员,增加现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没有领土争端的国家)的参与。毫无疑问,这将增加中国对东盟的潜在影响力,甚至削弱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利用东盟干涉台湾省问题来压制中国或侵占中国南海的企图。帮助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4。通过这个新组织发展科技/文化合作。过去,印度支那国家饱受战乱之苦,经济、科技、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升。此外,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启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曾经代表中国文化的孔子和中国诗歌仍然广受欢迎。中国可以利用这个组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促进属于亚洲的团结和传统。而且中国很多科技发展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比如中国北斗系列导航卫星,载人航天,甚至军用飞机(FC-1)。与欧盟以马歇尔计划重建为开端的一系列科技合作相比,在中南半岛国家在卫星、航天、航空等方面极度落后而又想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不妨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区域合作,吸引利益一致的国家投资科技项目。比如推动建立基于北斗系统的民用“中南半岛导航系统”——相比欧洲已经准备好的“欧洲海上导航系统”,既能解决中国科技发展的市场问题,又能长期推动国际产业化。三马六甲海峡构想马六甲海峡位于中南半岛的最南端。在战略层面,处于台海咽喉的新加坡的亲美之举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反弹。而且它的联合印刷也可以被中国用来借力打力。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有大量的穆斯林传统。至于印度靠近新加坡,中国不妨在南亚推动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三边合作。由于南海的影响,中国似乎不方便单独与马来西亚合作。但如果能将同样是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引入马来西亚,则有利于中国未来通过巴基斯坦对马来西亚施加影响。印尼位于中国南海的最南端,与中国的争端最少,但与马来西亚陆地相连。中国加强与印尼的合作不存在障碍,也可以利用印尼的形成增加对南海国家的深度影响。而且印尼不仅可能使中国在马六甲海峡站稳脚跟,还可能成为绕过印度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基地,因为印尼苏门答腊岛以西也面临印度洋,在印度尼科巴群岛海军航空兵基地以南。对于中国来说,这也将是在印度洋和缅甸呼应的另一个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