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瑶族文化的作文。字数600字。

姚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瑶族文化是标志着中华文明孕育和形成时期的文化。自《尧典》以来,关于尧的记载具体明确,与考古资料基本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他是人,不是神,以姚为代表的瑶族文化并没有超越历史。在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谋求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必要对瑶族及瑶族文化进行科学的界定。现在就什么是瑶文化、晋南瑶文化的起源以及与高邮的讨论谈谈我们的看法。希望学术专家指正。什么是瑶族文化?

任何一种历史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内涵。瑶族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认为,瑶族文化不是某个部落或一个人的文化,而应该是包括虞舜在内的中国原始社会向一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华夏民族的中心区域,吸收了众多地域文化的先进成果,融合升华为一体,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文化。尧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070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参照《五帝实录》(吉杰)皇甫谧考证的五帝在位年份(①),推测华夏部落联盟是由华夏人最早的祖先黄帝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建立的。尧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尧文化形成的地区,就是舜《中华练皇篇》[1]的“中华”,正如司马迁所说(《五帝实录》、《集解》说:“帝皆中,故称中华”。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先生认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尧舜,尧舜的都城是指山西南部的一个地方。瑶族文化形成的内涵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如文字、青铜器铸造、宫城建筑、礼仪制度等。以上时间、地域、内涵三位一体,都不能称之为瑶文化

瑶族文化是更高层次的综合性文化。虽然它包含了许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不能取代瑶族文化的主导地位,而且在融入瑶族文化之前,它只能是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永远称不上是瑶族文化。就像氢和氧元素化合成水一样,在它们结合之前,氢是氢,氧是氧,所以不能叫水。我们说瑶文化的发源地,指的是瑶文化最初形成的地方,而不是瑶文化中的某个因素从哪里来。在讨论瑶族文化及其发源地时,这是首先要明确界定的。

瑶族文化起源于山西南部。

瑶族文化起源于山西南部,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1.晋南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晋南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三江”地带,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这里有宽阔的河谷阶地,土壤肥沃疏松,古代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木石农具和农作物生长。地势高,防水;交通便利,便于各部落聚集、交流、融合。还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盐池,这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发展原始农业和定居的好地方。

宗法公社时期,兴起于陕西的颜地部落发展到山西南部,兴起于山东和东南沿海的九夷部落也扩张到山西南部,以蚩尤为首。他们先后遇到了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长大后向山西南部进发的黄帝部落。于是,为了争夺山西南部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400年之间。第一,炎帝“侵诸侯”,黄帝“为修德之军,以抗炎帝于坂本之野”[2]。汉泉在哪里?大多数人说它在河北涿鹿的东南部,而沈括的《孟茜笔谈》认为它在山西南部的运城盐池附近。我们认为前面的说法并不充分,因为争夺晋南的炎黄两家,永远不可能离开晋南,带领军队到千里之外的河北去一决雌雄。后来人们认为运城的一个盐池位于山西南部,兵家就地作战是常事。再者,据《孟茜方言一谈》“解州盐池一百二十里,四山之水已注,而未溢,旱未竭”。《说文》解释说:“坡者说大阪,坡者说张泽”。汉泉实际上是一个破泉,与《孟茜碧潭方言一》所描述的地形相吻合,结果黄帝打败了颜地部落,并与之结成部落联盟。

后来由于“蚩尤作乱于东,不需要皇帝指挥”,黄帝“招集诸侯,战蚩尤于涿鹿之地”[3]。“涿鹿”在哪里?也有很多说法。但是,同样的道理,汉泉不在河北,涿鹿也绝不会在河北或者津南以外的其他地方。《五帝史记》(索隐)说:涿鹿“或‘浑鹿’,古今人物不同”。“鹿”和“陆”是谐音,“泥鹿”也可以写成“泥地”。运城解州镇以西25里处有一条浊河。据史书记载,战国时,赵、韩两次征伐魏,都曾在此交战,可见浊漳河一带是战略要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泥地”可能就是泥地那一面的土地。浊地之战,黄帝“执蚩尤,杀于中河北”。[4]“冀中”指冀州之地,津南在此范围内。蚩尤被擒杀后,黄帝“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使五帝宫”。“鸟”是东夷的氏族图腾,“五帝宫”是部落联盟的主庙。意思是命令少昊带领东夷氏族部落加入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所以诸侯“尊黄帝为天子”。虽然“天子”的这一说法为后人所附,但确实是从那时起,在以晋南为中心的“三江”地区,建立了以黄、燕部落为主体,包括东夷等氏族部落在内的部落联盟(这意味着来自北方、西方、东方乃至南方的地域文化在晋南与中原文化发生了碰撞)。黄岩部落联盟地处中原,素有“华夏”之称。《说文》曰:“华,荣也”。延伸到光华和繁华;"在夏天,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扩展到中原氏族。“华夏”就是繁华的中原氏族。

从此,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进入了孕育发展期。到尧舜时,随着国家和民族文化融合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最终形成了以龙图腾为标志的华夏民族和以文字、青铜器、宫城建筑、礼仪制度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第二,陶寺文化遗址的确认

陶寺文化遗址发现于山西省南部襄汾县,是反映龙山文化晚期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大型文化遗址。该网站占地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地理上,西临临汾河,东临塔尔山(古称崇山或唐山),北距古平阳(今临汾市西南)仅65,438+00公里,正好在瑶文化中心山西南部地区之内。从年代上看,根据碳测年和树轮测年,从黄帝的汉泉浊地之战到尧舜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建立,大约包含了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形成。遗址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持续发展。早期反映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晚期反映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形成,陶寺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证明了晋南是华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华夏和华夏文明从孕育到形成的发展过程。下面重点介绍陶寺文化遗址的发掘,论证华夏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后期65,438+0,000多座墓葬成群成行,基本都是成年人头朝东南埋葬,没有人祭。虽然仍属于氏族社会的埋葬方式,但大、中、小墓区分明显。墓葬极少,占总数不到1%。墓室宽敞,墓主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有成套的漆木器和陶器,也有直鼓、特青、彩绘盘龙潘涛、玉招待所等礼器。小型墓最多,占总数的80%以上。一般没有陪葬用具或随葬品。大小墓的悬殊反映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在贵贱等级上也有其他程度的严重。据此推断,大墓的主人应该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小墓的死者一定是氏族部落中的普通平民。这与尧舜军事民主制度时期有记载的私有制的发展、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国家权力机构的出现是一致的。特别是一座晚期墓葬出土的铜钟,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最早的早期青铜器复合模型铸件。住所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上有书写的“文”字,经古文字学家确认与殷墟甲骨文属同一系统,字体结构与甲骨文极为相似。晚期遗址中,近年发现了面积280万平方米的城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宫殿区和面积1400平方米的祭祀区天文观测遗迹。文明时代是指阶级社会的形成,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是青铜铸件、文字、宫城建筑和礼仪制度的出现。这说明到尧舜时期,以瑶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已经孕育形成。在陶寺文化遗址晚期的墓葬中,普遍出土了一件红色或红白相间的彩绘龙纹潘涛,表明红龙是唐尧时代中国部落联盟的图腾而受到崇拜。这与汉碑《咸阳灵台碑》中记载的姚母“游江边,感赤龙,交合初生姚”,“后姚求祖制,状告江龙”相吻合。现实中不存在龙。从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图像来看,像是鳄鱼,像是长角的羊,像是长着鸟羽毛般叉子的蛇。这不就是华夏部落联盟是颜地氏族的羊图腾、东夷氏族的鸟图腾和中原氏族的鱼鳞图腾结合的标志吗?龙作为氏族和部落的图腾,早在尧之前就被隐藏起来了。如《国语》载:有焦之女,感龙首生炎帝;《五帝史记【正义篇】说黄帝“生而美颜,明面,得京云之荣”,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在姚时代,这是具体而明确的。龙被确立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着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已经形成了稳定的* * *同构。从此,龙受到了崇敬,中国人开始自称龙的传人。华夏人的皇帝们也称自己为“真龙”陶寺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发现80多处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有的达到数万平方米,甚至几十万或上百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文化遗址集中在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晋南地区,其他地区没有。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晋南不仅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也是瑶族文化的直接发源地。正因如此,苏先生在《炎黄子孙·中国人》(三)中感慨地说:“晋南一个小小的地方,保存着早在七千年前到两千多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位。”“直根”是“主根”,说明晋南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尧木庆为都城的“三江”在哪里?看着“三江”和“龙总是跟着,...红龙感之”合在一起,只有以山西南部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三江”地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第一,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和部落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生而有龙的传说也发生在这一带。这在前面的部分已经举例说明了,不再重复。从这个角度来看,杜青只能在黄河流域的“三江”一带观赏,然后“龙族常随,而...红龙感觉到了。四月生。”其次,司马迁说:“唐人皆在河东,殷人皆在河内,周人皆在河南,夫在天下三江之中。如果你站稳了脚,国王会活得更好”[5]。这个“三江”显然是指以晋南为中心的三江地区。《汉北咸阳灵台碑》中也有记载:“昔日清都穹景氏,姓夷,游江边,感赤龙,始生尧。”足见汉人眼中的“三江”也是“滨江”。“河边”是什么意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顺李庚山的情况下,...《洮河滨》,[正义]引《扩志》云:“雷兽在周浦河东县,又名骊山”。又有云,顺陶河岸边的“陶城”在周浦河东县城以北三十里,即顺索也是都城,南距历山不远。从这个角度来说,“三江”和“河畔”都是指晋南永济代的地方。在古代,永济在“三江”地区的黄河岸边。

哪里的“单玲”指的是“出生在单玲”?文鼎认为是指高邮的神驹山地区。因为神驹山不仅在“三阿之南”,而且是一个面积8万多平方米、相对高度10 ~ 20米的红棕色土壤丘陵地带。”红色的意思是“丹”,红色的山丘是“单玲”。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玲”应该是指“丹琳”,是山西上党地区长子县南丹江的发源地。《山海经》说:“沁水之东有一林,名曰丹琳。”《丹水楚言》指的就是这个。”“林”和“凌”发音相近,所以“”也叫“”。

据考证,在宗法公社时期,颜地部落东移时,其中一支先迁至河南洛阳建立伊国,后渡河北上,进入上党地区建立国家。这就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第一国为伊,第二国为毛”的彝族。今上党东北醴陵有齐国遗址。《史记·周本纪》[正义]说:“齐国为黎,在上党东北”。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上党东北黎城县发掘了西周时期的侯莉墓,出土了的青铜器铭文⑤,证明确为夷族居住地。上党长子县以南的,位于夷部落居住区,与文献记载的尧出生时“寄于夷之家,故以母居为氏”相吻合。《后汉书》也说:“智帝初即位,其同父异母弟于唐时释放”。后唐人居唐。周初,唐朝有乱,周公灭之,称王。唐在汾河之东,有百里之遥,故名。上世纪末,北京大学考古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通过对河汾以东数百里方向天马一曲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晋初侯文至武侯的八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 从而证明了晋国最初的封地和唐时姚封地确实在今陕西南部塔尔山(古唐山)脚下的一带。 唐朝离上党长子县南部的单玲不远,这与姚盛在单玲的文献记载“他在唐朝长大并被封侯”是一致的。

塔尔山周围的广大丘陵地带是陶寺文化遗址的聚集地。杜青在其西南“望三江”;姚出生在东北的;姚被“封于唐”,在其东南;平阳是杜尧的省会,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毗邻山西省南部。从地面上看,以上地方不仅环环相扣,而且与有关姚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吻合。这说明,姚的故乡和姚的都城平阳一样,都在姚文化的发源地晋南,以及与之相邻的晋南东南部。这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