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周”这个术语?

公元前7、6世纪,巴比伦人有周制。他们把一个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个星期有七天,也就是一周。巴比伦人建造七星祭坛来崇拜星星。七星坛分为七层,每层都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有七个神:太阳、月亮、火、水、木、金、土。7神掌管一周的一天,所以他每天祭祀一个神,每一天都以一个神命名:太阳神查马克掌管星期日,称为太阳之日;月神辛掌管星期一,称为月亮日;火星神尼伽掌管星期二,这一天被称为火曜日。水星之神纳布掌管星期三,这一天被称为水妖日。木星神马杜克掌管星期四,称为黑曜石日;金星神Istar掌管星期五,称为金耀日;土星神尼奴尔达掌管星期六,这一天被称为地球黑曜日。巴比伦人创立的周制度首先传播到古希腊和罗马。古罗马人以他们信仰的神来命名1周和7天:太阳日、月亮日、火星日、水星日和木星日。这七个名字传到英国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用他们自己的神的名字改变了其中的四个,分别用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代替了火星日、水星日、木星日和金星日。星期二来自Tiu,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战神。星期三来自沃登,是最高的神,也被称为耶和华神。周四来自雷神,是雷神。星期五来自弗丽嘉,是爱的女神。这就形成了今天英语中1周7天的名称:星期日(太阳神日)、星期一(月神日)、星期四(神神日)、星期四(雷神日)、星期五(爱神日)、星期六(土地神日)。在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类似于星期的表示日期的方法。3700年前的商朝,修改了农历。修订后的农历中,平年为12个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同时,为了方便起见,一个月分为四周,两周是七天,两周是八天。流产三周七天,一周八天。这个时期之所以叫“周”,是因为它符合月亮的全圆和短圆周期的变化(即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新月)。到了汉武帝时期,这样的循环被设定为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依据,每一天也有了自己的名称。称一周七天为“平周”,八天为“闰周”。“正常周”前六天为工作日(依次称为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第七天为休息日(称为周日);“闰周”的前六天是工作日(与“平周”同名),后两天是休息日(依次称为星期日和闰日)。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月份为框架,每隔3 400周设置1 301个“闰周”。闰日的安排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闰日的第二天被称为闰周。在闰周,如果闰日是闰日,则为休息日,否则为工作日。但到了近代,这一制度因“背离民意”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