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变迁[来]
贝类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就以贝类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词,大都与“被”有关。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贝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钱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造钱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天然货币在中国逐渐退出货币舞台。
2.从杂乱形状到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钱出现到战国时期,中国货币的形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己造钱,一个诸侯国的所有地区也都自己造钱。
它以赵的铲币、齐的刀币、秦的圆方孔币和楚的蚁鼻币而闻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秦币同天下币”,规定全国各地有半两钱从秦国的圆方孔中穿过。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态各异、轻重不一的混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混乱形态向规范形态的重大演变。秦半良钱确定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3.从地方货币到中央货币的演变。
汉初允许郡县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除盗之外,使民铸钱”,所以“盗之如云”。这不仅造成了货币混乱,也让大贾这个富商操纵了铸币权,使他比皇帝还富。
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汉武帝收回郡县铸币权,中央统一铸造五铢,成为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从此确定由中央统一管理硬币的铸造和发行,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的重大演变。
4.从文献重量到鲍彤和元宝的演变。
自秦汉以来铸造的硬币通常都清楚地标明钱文货币的重量,如“半两”和“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渊决定改革币制,废除不同重量的古币,取“开天辟地”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鲍彤”钱。
“开元鲍彤”是秦汉旧制的变化,钱文不讲究重量,是中国古代货币从证件重量到鲍彤、元宝的演变。“开元鲍彤”币是中国最早的鲍彤币。从此,铜币不再由钱文称,而是由鲍彤和元宝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鲍彤”。
5.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
北宋时期,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流通增多。北宋唐太宗在位时,每年铸币80万,之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造钱币的铜材短缺,政府在一些地区铸造了大量的铁币,以弥补铜币的不足。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的铸铁钱总重达25斤82两。
“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百度百科-中国货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