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要求中国和西方同时发生三件不同的事情。
第一个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本解释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地位较低的的士受到各诸侯国诸侯的高度重视。他们代表自己的阶级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见。
(2)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导致了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变革。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目的的学者和学派。这些学者和学派被称为“百家”。
(3)学校之间的相互诘难和反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家族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估: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与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他为“至圣”。
2.早期儒家思想:
(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爱人,人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要包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珍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暴政和任意刑罚。孔子发起私人讲学,主张“教育无阶级”,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代表。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学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荀子还主张统治者要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能行船,庶人能游”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道家和法家
1,道教:
(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常乐。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是人的行为违背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以法治国,以政术制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将君主的权力提升到极致,迎合了建立统一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本解释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同息的政策。
(3)措施:减少地租,赦免卖身为婢的庶人,让大批士兵回家,授予土地房屋,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结果: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益增强。
(5)汉初的社会问题:
内:附庸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土地兼并严重,一个分裂的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入侵,边境危机,威胁西汉王朝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家体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三次参与对策,阐述其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想法是: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凡是不在六经范围内的学术圈都要废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
(3)董仲舒还提出了待人接物的五大道德标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被后人概括为“三纲五常”。
第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用很多儒生参与国家大事。儒家思想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标准。学者们研究了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兴盛起来。
2.儒家教育的情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材。专门从事五经研究和传播的导师,称为“博士”。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设立国子监,以儒家五经博士为教授,经考试合格后,可在政府中为官。国子监的设立,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旧刻板印象,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能以国子监的资格为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家的地位。
(3)全国各县都设立了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在各郡县普及,开始在民间处于排外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三课宋明理学
基本解释
第一,三教融合
1,魏晋南北朝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取得了新的进展。
2.隋朝:
儒家学者提出了“三教并儒”的思想,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家为主体,吸收佛道学说。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崇佛、崇儒。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朱成理学:
1,朱成理学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的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朝的统治者提倡尊儒读经。
(2)儒生的努力: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展开;佛道融合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成就最为突出,故“理学”又称“理学”。
2.朱成理学的内涵:
(1)程颢和程颐的想法:
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只有一个正义,主张先有理,后有事。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朱的思想:
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性的源泉在于李瑱,而李瑱是以三纲五常作为道德规范的。强调“存义灭人欲。”
3.朱成理学的影响:朱成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的《四书句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朱的学术思想也传到了日本、朝鲜甚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斋藤优子学派”。
第三,王陆的心性论
1,陆九渊的思路: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强调“宇宙即我心,我心即真理”,认为世间万物皆在我心。
2.王阳明心学的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理学大师。
3.王阳明的思想是:
(1)更多吸收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为佛”的思想,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估:
明中叶以后,王陆的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宋明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学
基本解释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越轨思想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空前。
(2)江南的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3)社会官僚腐败,唯唯诺诺者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龌龊和道家的虚伪,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从而形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说。他认为是非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标准。他批判了道家“天理当存,人欲当灭”的错误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二、明清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路: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尖锐地揭示了君主专制对世界的巨大危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意义重大,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主张实际应用:
(1)提倡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努力解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
(2)撰写《世界各国各县疾病之书》。这位书记描写了山川之情,物产之俗,民生之利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以其务实的学风和执着的学术实践,开创了一代朴学之风。
3.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是客观实体;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认识一切。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发了近代以来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复兴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基本解释
首先,“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派的背景:
在一些古希腊城邦,如雅典,奴隶制的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雅典成为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自我。注意人际关系,社会组织,风俗道德。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和意见: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万物的尺度,确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总结了智者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精髓。
第二,美德就是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
(1)主张“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来拯救腐朽的城邦制度。
(2)提出德性即知识的观点。
(3)指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作恶。人们出于无知而作恶。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灵魂中存在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的研究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对“人”的研究。
第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关注人类社会。他写了《理想国》。他明确地把每个人按照智慧和道德来划分,而不是按照出身来划分,主张由有正义感和理性的“圣贤”来治理国家。
2.尽管柏拉图的想法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地思考,这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人类是整个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本解释
一、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佛罗伦萨、威尼斯等著名工商业城市毛巾出现。在激烈的竞争中,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文化思想的发展。
第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以古代文化的名义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壤意义。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表现在文艺领域..
4.代表: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代表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扬人的平等,倡导人的个性发展。
(2)但丁和彼特拉克与薄伽丘一起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出的文学人物”。但丁在其长诗《神曲》中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厌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宋集》。他最早提出用“人的知识”代替“神的知识”,被称为“人本主义之父”。
(3) reach?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一扫中世纪僵化内敛的宗教氛围。
5、文艺复兴的扩张:
16世纪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加关注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第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改革教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天主教会在分裂的德国非常强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德国,还从德国掠夺了大量财富,所以德国被称为“教皇的牛”。
(3)教皇以资助教堂翻新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了贩卖赎罪券的种种谎言和谬误,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真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不需要买赎票。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追随教皇和教会的教导。
(3)影响:宗教改革在欧洲很多地方兴起,形成不受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路德教外,还包括加尔文教和圣公会。否认梵蒂冈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人民开始破除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第七课启蒙
基本解释
第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的推动力。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渴望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众多启蒙思想家。
3、思路:
(1)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而是要求人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对错的唯一标准是人自身的“合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呼吁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建设民主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字,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倡导科学、自由与和平,促进思想解放。
二、法国启蒙思想家
1,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
2、思路: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双足兽”,号召民众粉碎教会的邪恶势力。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3)他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
(4)他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论。
(2)影响:孟德斯鸠否定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论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他与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背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
第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