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大云寺的历史记载

据夏津县志记载,大云寺为唐代古寺,建于明代洪武建年间。位于县城东北30里的东里镇张发寺村。据民间传闻,明初莱州大夫张,从小立志悬壶济世,医术高超。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地势平坦,气势磅礴,但寺庙破败,香火冰冷,觉得医术“只治身不治心”,于是皈依佛门,教化众生,发誓要恢复大云寺。张师傅虔诚建造,集资重修,先后收徒30余人;法师死后,弟子们继承了他的遗产。历经60余年,大云寺已成为明代景泰年间的大型佛寺。全寺占地450余亩,“六进四配”,殿堂层层相连,规矩宏伟,有三佛、护法、五百罗汉等多个殿堂。主体建筑为寺北千佛阁,占地1.9亩,高70尺,宽20尺。它矗立在云表,飞过屋檐,落下花朵,焕发色彩。被誉为“东晋诸寺之冠”,明日将被列为“夏津八景”之一。

由于大云寺靠近明清官道,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形成两次香火大会。席间,男女老少,提着鲜花水果,提着香烛纸马,走进千佛阁许愿。庙堂大道两旁、千佛阁周围,一排排摊位、店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寺庙衰落,香火冷落。民国初年,这里越来越破旧,大部分房子都被拆了。后来,一砖一瓦逐年流失,连破败的影子都看不到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经常在言语中表达对大云寺的惋惜。

大云寺历经千年,随着朝代的兴衰,见证并影响着夏津的历史。夏津县位于鲁西北和冀东南的交界处,不仅有佛教文化,而且黄河、孟慧、运河等文化和谐共存发展,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由于多年来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优雅,甚至几乎消失。为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群众加大民俗文化挖掘和保护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后,通过对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和重建,赋予非物质文化以有形载体,已成为各地游客和夏津人民的共同愿望。于是,县旅游和民族宗教部门的同志联系并积极争取全国佛教协会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几经努力,新大云寺的规划、设计、选址、资金筹措都准备就绪。大云寺建成后,有钟鼓楼1座,弥勒殿1座,大雄宝殿1座,藏经阁1座,僧舍1座。院内种植侧柏、银杏、广玉兰、金木,院外种植旱柳、苦楝、水曲柳、毛白杨。大云寺,森林幽深,云雾缭绕,以旅游观光为主,通过庙会、佛教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在这个新时代,大云寺等昔日的景点必将重现辉煌,再次成为夏津的一道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