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比如广陵散之类的?

中国十大古歌及其故事

中国古韵,谈十首名曲。十大古代名曲分别是《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吹笛打鼓》、《渔父问答》、《喧嚣十八拍》、《汉宫秋月》、《春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谱大部分已经失传,今天流传的音乐书籍很多都是后人弄虚作假的作品。这些乐曲被历代音乐家戏称为十大古乐名,以历史典故为侧衬,借古人往事,以壮声势。大路不是音乐专家。虽然他偶尔听听古歌,但是很难分辨珍珠。相反,他更感兴趣的是古歌背后的轶事。

一、被善意无限夸大的友谊――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郑的列御口在《列子·唐雯》中就记载说:“善于击鼓,善于倾听。博雅弹钢琴,目的是爬山。钟子期说,‘好,我和泰山一样高。对于流水的雄心,钟子期说:“好,就像一条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钟子期在博雅的音乐中表达某个主题或意象的时候,就能理解它的含义。一天,博雅和钟子期在泰山的阴影下游泳。暴雨期间,他们停在岩石下。博雅很沮丧,所以她弹了一会儿钢琴。秦乐一开始是表现雨水落在山涧上的场景,然后模拟山涧暴涨、岩土崩落的声音。每一段音乐完成后,钟子期“需穷其趣”,使音乐中的形象变得极其通透。博雅离开钢琴,叹了口气,“好,好,你能从歌声中听出兴趣,你想的就是我想的。我能把声音藏在哪里?”于是他们成了人生知己。然而,《列子》中并没有提到博雅是因为钟子期的去世而停止弹琴的。

大约写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鲁《春秋》在本为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琴,听之,方古琴欲登泰山。钟子期说,‘为古琴好!像泰山一样雄伟。年轻的时候,我以流水为目标。钟子期说,“弹琴真好,就像流水一样”。钟子期一死,博雅就把琴摔坏了,终身不再弹琴,以为天下都是鼓。”《吕氏春秋》的描述与《列子》大致相同,但说明了结局:死后,“从此不再打鼓”。

鲁《春秋》虽非忠史,但《列子》记载在前,其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博雅不再打鼓的说法流传下来,成为一段佳话。博雅在当时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荀况在《劝学》一文中也提到了他:“从前我击鼓弹琴,却溺鱼而听;伯牙鼓竖琴,而刘妈扬万”。尽管语言近乎夸张,但毫无疑问,伟大的音乐家博雅的钢琴技巧是高超的。

自《列子》、《陆春秋》之后,西汉的《朝鲜诗传》、《淮南子》、《说苑》、《风俗通志》、《曹勤》、《东汉乐府解》等古籍陆续被引用。在这些作品中,对博雅的描写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曹勤》也记载了博雅向音乐家学习“移情”方法的轶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言》以“俞伯牙练琴谢同伴”首开先河。在这部小说中,博雅成了音乐官员俞伯牙,而钟子期成了汉阳的樵夫。这个时候,古代的一个几百字的小故事,就变成了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地点、情节都有了。

“山流水”与博雅钟子期的故事,因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而广为流传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忘我”的文化精神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明代朱全成《魔秘谱》对此做了精确的诠释:“两首,山与流水,只是一首。第一志向是关心山川,说仁者乐山。”未来的志向在于流水,意思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含天地之辽阔,山水之神韵,实为中国古代音乐主题的最高境界。然而,博雅的钢琴曲《山流水》并未流传于世,后人无法领略博雅的音乐之美。所以“高山流水”的故事虽然被后人不断传唱,但完全是“心向往之”,没有音乐的切身体会。

因此,这个佳话流传的最直接原因是博雅和钟子期之间的相互了解。当知音走后,博雅毅然断了弦,失声了。岳飞《小重山》词中的“知己寥寥,断弦谁来听”正是博雅当时心境的准确写照。博雅独特的钢琴和抱负,一方面作为对死去朋友的纪念,另一方面作为他独特的学问已经不能被世界上任何人理解,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我想,博雅一定也是一个傲慢而杰出的人。他的音乐忽高忽低,一般人自然很难理解他音乐的精妙。这就是为什么博雅感到孤独,并发出知己难求的感觉。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古籍记载和转载,与当时的“士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很多士子国家观念淡薄,对所属诸侯国不忠诚。这些有才华的人经常在国家之间流动,他们都希望彼此了解。他们希望遇到像知己一样了解自己的王侯将相,以示所学。这是几千年来几乎所有学者的梦想。然而,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个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一生的才华,有的人在市场上隐身,有的人老在山中。可见《山流水》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生命相遇的美好和生命失败的遗憾。所以千百年来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友谊是其次的。所以这篇文章把“山河”称为千百年来被善意无限夸大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音乐和友情,未必是故事的本来味道。

二、刺客的崇高义,名人的独特声——《广陵散》

广陵散又称广陵停,是一种曲调比较激昂的古琴曲。据刘东升《中国音乐简史》记载,广陵散产生于东汉末年。据说《广陵散》这首名曲源于聂政刺死韩翔,因嵇康受到大君惩罚而绝世。因此,古代《宋广陵散》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两个典故。

广陵散各段在井(聂政故里),取韩,死,含志,殉国,沉沦功名,抛剑,庄严迹,微行,大致与聂政刺杀韩的全过程一致。

据《史记》第八十六卷《刺客列传》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武士。当时,朝鲜大臣严穗陵(字中子)和韩翔·韩晶(字夏磊)有过世仇。晏仲子花了很多钱试图收买聂政暗杀夏磊。聂政原本是市场上的“打狗人”,因为要养活母亲,所以拒绝了晏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母亲后,聂政告诉晏仲子,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晏仲子作为“诸侯之臣”,驱车千里,带着一大笔钱来请她。这种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所以他“将为友用”,以报答严仲子。颜仲子说他的敌人是韩。他一直想邀请一名刺客去杀夏磊。但夏磊是朝鲜国君的叔父,身边宗族众多,防守严密,不易成功。聂政立即同意了严仲子的请求。

聂政独自去了韩国首都。到达宜都后,韩在府中已是疲惫不堪。虽然夏磊有大批警卫保护,但聂政像行囊一样暗杀了夏磊。《史记》中只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其中,上层侠士刺杀累人,自左而右大乱”。聂政大叫着,连杀了几十个人。聂政最终将剑指向自己,割破了自己的脸,挖出了自己的眼睛,并进行了剖腹手术。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何人认出自己,给颜仲子带来麻烦。聂政被发现死在城里后,没有人认识他。朝鲜君主悬赏100金提供线索。

后来,聂政的妹妹聂荣听说有一个刺客刺杀了韩翔,被发现死在街上。她怀疑是她的弟弟聂政干的,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去南韩查明真相。当聂荣赶到聂政暴尸地时,他认出了自己的哥哥,哭了起来。聂荣对围观的人说:“这是我哥哥聂政。他受晏仲子的委托去刺杀夏磊。为了避免牵连到我,我破了脸。我不能牵连聂政的名誉。”然后聂荣就悲痛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释,聂荣显然误解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严仲子,而聂荣认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列名”,以免聂政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刺客。

聂政刺杀夏磊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事件。晋、楚、齐、魏等国的人们听说此事后,都很赞赏聂政“为知己者死”的大无畏精神,称赞聂荣是一个悍妇,一个弱女子,不惜代价“逃之千里”,从而使聂政名扬天下。同时称赞颜仲子“知人能成师”。偏偏没有人对夏累的死表示遗憾和同情。

买凶杀人的闫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史记》和《战国策》都以中性的方式提及了晏仲子和夏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史记》卷八十六中说“濮阳颜仲子为效力,与汉共累”。《战国策·汉策二》提到,“韩之后,严重于君,二者必相害。颜遂的政论直指韩的错误。韩追骂到朝鲜。颜拔剑赶来救解。”颜恐罪,遂死巡,乞人报汉仆。可见当时两者已经水火不容了。但对错,谁也不知道。

按照现代人的标准,暗杀一个国家的政府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分子之一。据《战国策·韩策二》记载,聂政还刺死了在夏磊府的韩国君主韩哀侯。这件事在《史记》中被提及时,只有一句话:“贼杀汉累”。没有提到聂政的名字,只是简单地称之为“小偷”,显然有贬低刺客行为的意思。但太史公对《刺客列传》中聂政的事迹基本持肯定态度。此外,《战国策:隋棠秉持使命》中提到,隋棠称赞聂政为“儒者之怒”,其精神不亚于秦王。隋棠也说:“聂政刺韩晶,白洪透孙。”那时,天空晴朗,还有彩虹。言外之意是聂政刺杀韩翔是命中注定的。可以看出,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英雄的行为。

《广陵散》中最早出现的秦乐大约是东汉末年。在东汉蔡邕的《曹勤》中,刺杀成了一个民间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聂政杀死的不是韩翔,而是汪涵。聂政没有刺杀晏仲子,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是一个铸剑的朝鲜国王,因为没能及时交付剑而被杀死。所以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里遇到了一位仙女,并学会了古琴这门独特的技艺。聂政还掌握了视觉,没有人知道他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区弹钢琴,他说:“观众会旅行,但马不会听”。汪涵立即召见聂政,命令聂政当众打鼓。这时,聂政取出藏在琴中的宝剑,一举刺杀了朝鲜国王,为父报仇。后来,倒在聂政身上哭泣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命名为《刺韩记》。

这个“聂政刺高丽王”的故事,成了广陵散的旋律。虽然故事和史书记载有太多的出入,但广陵散的主要内容,如取韩、死、含志、殉国、沉名、投剑等。并没有因为故事的扭曲而减少。

聂政时代距今约600年,西晋一位才华横溢、不落俗套的人物成就了《广陵散》这一杰作。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人嵇康。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正与曹魏争权,“身强体壮”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一直持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反抗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公元前262年,嵇康因“乱政”被斩首。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不是天子,不是太子”,他的独立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梁娅六号》中记载“季中三(嵇康)判东市,态度不变。他弹钢琴,弹广陵散”。歌的最后,他说,‘袁小妮努力学这个小品,我却不认同金谷,所以广陵小品绝对过时!有3000个学生写过,请以此为师,禁止。文王也找悔。”即使3000名学生写下“请当老师”,司马昭也不会允许。为了铲除异己,司马家族已经灭了曹爽、言和等八大名门。嵇康这种名人怎么可能?

《广陵散》虽“声情并茂”,却一直被人诟病为“最不平和”、“易怒急躁”,有所谓“大臣凌俊像”。嵇康一定是在刑场上用这首歌表达了胸中的委屈。写《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直主张声出于自然,与情绪等主观感受无关。嵇康被处死时的神情依旧。但歌是心。不知道嵇康在面对大君的惩罚时,是如何表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矛枪相向”的气势,以此曲作为对权力的最后抵抗。

一千年后再听这首歌,我们不禁想起了聂政,想起了嵇康。

第三,伊势雄心勃勃——平沙大雁

据说《平沙雁》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琴谱有50多首。与其他名曲不同的是,《平沙大雁》背后并没有广为人知的故事。

平沙大雁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崇祯七年(1634)的《正宗古音》。正宗古声是这样解决平沙大雁问题的:“取其秋空之脆,风平沙静,云与程万里,天飞。用洪湖的眼光写伊势的心。.....全身的节奏是三起三落。第一部戏如鸿雁之客,天上极空灵,雁列相谐,隐而显,若来。它想坠落,想环顾四周,想在空中盘旋;也会跌。”息声斜绕大陆三圈,落时回响,三五成群,飞来飞去,停留觅食,恰如其分:母子相让,亦可尝之。"

都说崇祯七年时代是明朝内忧外患的时代。朱明王朝快要结束了,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很担心。此时出版《正宗古音》,或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趣味性十足,没有一点悲怆的感觉。或许,“借鸿雁之志,写史燚之心”这句话才是中心点,要表达儒家所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成则济世”的思想。

伊势是一个隐士,指的是一个隐居在山里的学者。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云:“天地合,圣贤隐。”从现实洪流中退下来的文人,在山野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就有“大者藏朝,中者藏城,小者藏野”的说法。中国文人及其作品深受中国隐逸文化的影响。虽然伊势“远离江湖”,但他的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那些住在庙里的人。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古代。商朝的伊尹曾经住在商场里,周朝的姜尚曾经住在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一般是指不配合朝廷,但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时期的魏晋,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文人“重隐逸”,诸葛亮、陆机、王蒙、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有过隐逸经历。

一个真正的隐士,应该是“只为栖木,不为功名”,但渐渐地,自魏晋以来,隐逸趋于极端化、世俗化。有些隐士不仅“沽名钓誉”,还“捞油水”。他们把隐居当作获得名声和功利的手段。有些当权的人,为了博取下士李习安的名声,刻意迎合隐居深山的文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居”来指控“高隐居”。

《晋书第六十九传》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控制了东晋朝政。魏晋以来就有隐士,但当时一个也没有。桓玄感到非常丢脸。为了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他赶紧派人去请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第六孙。让皇甫羲之先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以作家的身份召见黄福喜,却指示黄福喜故意不收。随后桓玄召见黄福喜为“高士”。这个故事成了全世界的笑话。当时人们称这种隐士为“隐居”。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可以在唐代刘苏编辑的《大唐鑫余隐居记》中找到。唐代陆臧永考中进士后隐居钟南山,身在深山,心在朝廷。他与当时的朝臣关系密切,结果被以高适的名义召来做官,被封为左拾遗官。当时他被称为“与他同行的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成镇,被称为回到山上。鲁臧永指着钟南山说:“此地有大功德。”司马成镇慢吞吞地说:“依我看,这是做官的捷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下捷径”。这个时候,隐居就成了做官的捷径。

根据他们的价值取向,文人的隐逸大致可以分为儒家的隐逸和道家的隐逸。前者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家的隐士大多都有“同时济世”的志向。而道的隐逸没有功利目的,灵魂可以通过隐逸获得最彻底的明澈与宁静。对于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他们的隐逸可以分为前官隐逸和后官隐逸,即先隐逸和后隐逸。《平沙大雁》中所表现的“伊势心性”中的伊势,虽在幽僻之地,但仍有“远大之志”,应属儒家的隐逸,为官前的隐逸。

很难做到完全与世隔绝。从古至今,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纯文人是很少的。在古代,隐士大多为世人所困,或因言获罪,最后隐退山林幽处,或许只是为世人所做的一种姿态。表面上他们超然物外,内心却可能永远不平静。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沙大雁》的歌中之音、歌外之意,蕴含着对那些想扬名立万的人的鼓舞,对那些因词而退山的人的慰藉。

第四,桓伊在笛子上做了三条线――梅花三条线。

梅花,壮志豪情,冰肌玉骨,凌寒余香,一直是文人墨客倾慕的对象。《梅花三弄》是一首笛子或笛子曲,后来被改编成钢琴曲。“三农”就是把同一个曲子反复弹三遍。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描写梅花在寒风中的豪迈、不屈的性格和奋进的精神。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将军桓伊为狂人王徽之演奏三首梅花的故事。这个典故在《晋书·列传》五十一、《世说·丹》二十三中有所记载。

王徽之奉召到东晋都城建康,所乘船只停泊在清溪码头。桓伊碰巧在岸上,王徽之和桓伊互不认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说:“这是叶欢王(桓伊王)。”王徽之命人对桓伊说:“文君山吹笛子,试着吹给我听听。”桓伊此时已是高官,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于是下了船,上了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吹着笛子,弹着梅花三弄的曲子,妙不可言。玩完后,浣衣立刻上车离开了。双方一句话也没谈。晋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光明磊落,由此可见一斑。

据《晋书》介绍,桓伊为武将,封为右军将军,掌管豫州一切军务。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灵。桓伊谦虚朴实,性格不张扬。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不回避。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才能静下心来研究音乐。《晋书》称赞他在这方面的杰出才能,说:“擅乐为江左第一。”有一种柯廷笛,我自己也经常吹。"

东晋太原八年(公元383年),秦朝末年的苻坚抛兵攻打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状元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衍,在水中击破苻坚(即历史上著名的“水战”)。宰相谢安也因保存金的功绩而入仕到太保。后来晋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了权力之争,多次诋毁谢安。晋武帝对谢安产生了怀疑,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不公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武帝演奏了一首悲歌《怨诗》,其中唱道:“君臣不易,独好臣难。忠实不明显,但有怀疑。周··《金微》未刊”吐露王政,二叔反对造谣。“它的声音部分是慷慨的,它的音高相当可观。刘裕感到非常惭愧。谢安也被它感动了。

《梅花三弄》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异,故作超然,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当官不务正业。王徽之曾经是大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军官。桓冲曾问他:“你在哪个官职?”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官署是什么,但我经常看到有马进来,好像是马谡。桓冲又问:“朝廷有多少兵马?他回答说:“你不问马的数目,怎么知道呢?””桓冲又问,“最近死了多少匹马?”他回答道,“如果你不了解生命,你怎么会了解死亡呢?”王徽之的回答很幽默,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西汉时丞相府有个马谡,东晋时军中没有马谡。为了显示自己的超然,王徽之故意称马谡。后来到了宋代,陆游曾经写过一句诗,“文博士写了一张驴券,他从军审马谡”,这是王徽之的典故。”以上对话中的“莫问马”出自《论语·乡党》。原来说孔子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不问马”,只问有没有人受伤。“你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一句话出自《论语进阶》。原文是“陆机问鬼神,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敢问死神。岳:‘不知生,不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惹人发笑,但每句话都有历史。其足智多谋,学识渊博,令人钦佩。

桓伊温文尔雅,而王徽之则大胆博学。虽然他们一句话都不说,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桓伊与王徽之的不期而遇,才导致了《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梅花三弄》是明清时期宋船上最流行的笛子音乐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秦淮以八艳为代表的名妓必修课。笛声在桨灯的阴影里传来,这在当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船听笛”“邀笛踏青”等文化景观。

1972年,作曲家将古曲《梅花三弄》改为钢琴曲,其主题为词“不作”,即“乔不争春,只报春。”花开的时候,她在灌木丛中笑。“姜育恒曾经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一首古歌。歌词里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莫笑痴情。要不是有些寒骨,梅花香。问世间如何,只教人自杀,看世间有多少故事,才是最迷人的梅花三弄。“从流行歌曲的角度来说,可以算是一部佳作。

而现代人玩古俗,无论是表现政治品格,还是表现男女之情,毕竟缺少古人的清高优雅,品味高低就不用说了。

五、拉山,虞姬无奈――《十面埋伏》

《山海经》第七卷《海外西洋经》中提到了一个神话中的神。“兴田与天帝斗,帝破头,以乳为旨,做事小心翼翼,手舞足蹈。”后人说:“团结的舞蹈总是激烈的。胸腹部第一,苍天对我的惩罚是什么?”陶渊明也有“兴田共舞,凶志常在”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会让我想起历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此人也“常怀大志”,有“拔山励志”的过人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如果中国有战神般的人物,项羽无疑应该是首选。

项羽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秦朝的终结者。正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从甘穆崛起,三年灭五王分天下,而封王侯,政从羽出,封号‘霸王’。虽然职位没有结束,但近段时间以来,从未出现过。”项羽作为秦朝的终结者,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都害怕。只有项羽率领楚军对抗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被任命为将军渡河北,到今年七月张寒投降,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左路军和军投降,使主力全军覆没,为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再比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围,以三万之众击溃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在打破旧王朝后,他无法建立新的王朝。而出身卑微策展人的刘邦,和他的平民追随者一起,创建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除了勇猛,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由于秦军誓不投降,项羽在襄城被攻破后,将守城士兵“坑”了一遍。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杀死秦国大将张寒手下的二十万秦军士兵。汉高祖第二年,项羽也命令部下杀了“夷狄”。谋士韩生未能说服项羽,说:“人说楚人浴猴冠耳。”当即被项羽烹杀。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珂等人。

然而残暴并不是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建立强大的政治联盟。秦死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称西楚霸王,以裂土立英雄为王分封天下。然而这次分封之后,诸侯们并没有忠于自己。由于他的残暴和不明确的奖惩,他在王子中缺乏可信度。我回到徐州不到几个月,就已经在造反了。正如贾谊所说,仁义,攻守不同。这里的仁当然是政治手段。项羽显然不是一个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当刘邦最终与项羽作战时,他遇到了韩信和彭越共同攻打楚国。当时,韩信和彭越都没有出兵。最终,刘邦答应封齐地给韩信,封梁地给,两人才领兵。这不是作为皇帝的诸侯,而是平等资格的分田联盟。所以,与其说楚国被汉灭,项羽被刘邦打败,不如说项羽实际上是被诸侯国的联军所灭,汉高祖只是联军的首领。

两军并线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凡匈牙利几岁之人,愿与汉王叫板,一决雌雄,不愿苦天下百姓及其子孙。”刘邦虽然在精神上有一点失落,但他并不在乎。他笑着说:“我宁愿为智慧而战,也不愿为力量而战。”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战术的人。

公元前202年前,楚汉之争告一段落,双方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以南)交战,三十万汉军包围了十万楚军。为了打击对方的士气,汉方要求士兵唱楚歌。大多数楚国士兵已经离家很长时间,厌倦了多年的战斗。楚军有人开始唱衰,军心彻底动摇。眼看大势已去,项羽也是黔驴技穷,对于吉唱道:“拔山则怒,不利则不死。”不死能怎么办?这是什么?虞姬道:“汉兵已急,四面有歌。陛下都累死了,一个妃子怎么过日子?”唱完之后,他拔剑自杀了。项羽后来逃到了乌江。面对汹涌的河水,他仰望天空,叹息道:“今日杀我,非罪也。”于是他拔剑自杀了。

后人根据这场战斗,制作了两套著名的琵琶,武曲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琵琶音乐楚汉。这首曲子在明代王有鼎为明代琵琶演奏家唐应增所作的《唐琵琶传》中有生动的描述。此曲一开头,便是两军决战,一时“天地之音,瓦房飞。”“金声、鼓声、剑声、马易声”此起彼伏,然后是一片寂静。胜负可知,一声凄婉的《楚歌》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了“悲歌慷慨之声”“霸王别姬之声”,接着是“大泽追马之声”“乌江王自刎之声”“我骑着马去争一个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演变成了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个不同的版本。虽然反映了相同的历史主题,但两首歌的思想却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役、九里山大战等。音乐高昂、激动人心、气势磅礴。《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离军,关键段落是“楚歌”和“妾”。乐曲悲壮,着重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中送别于吉的情景。前者是赞美诗,后者是挽歌。

杜牧《乌江项羽庙》诗说:“兵家无输赢,包是羞羞之人。江东子弟多帅,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同情项羽。他认为输赢是“不可预测的”,对军事家来说是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他可能会像当年打秦国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叠乌江阁》中说:“勇者身经百战累,兵败难回中原。今江东子弟虽在,谁来为王翻盘?”王安石和杜牧的观点正好相反。而杜甫的诗,却表现出一种生而弥留的欲望,读来更是令人心动。

无论是钢琴曲还是诗歌,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后世的一些观点,赞美了刘向,为刘邦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