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有哪些?
关于陶渊明的细节,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记,饮酒五首,归园一首,五六先生传,饮酒一首,赏柳柴桑,归园四首,杂诗一首,归园一首,词与序,归园三首,迁之于它
二、引言
陶渊明,晚年改名钱,谥号“五柳先生”、“境界先生”(由著名诗人谥号)。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金朝之名,深广而明,入刘宋后改称钱。唐人不避讳,称陶为或陶。生于365年左右。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真君参军、彭泽郡令等。他在担任彭泽县县长80多天后离职,从此退居农村。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的收藏。被称为“千古隐士”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他是八国军务统帅傅的官员,荆、江两州是长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亲陶艺都是总督。(历史上没有记载父亲的名字,所以值得怀疑。)
少年年少时,家境衰败。九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姐姐一起生活。孤儿和寡妇。他的母亲是孟佳的女儿,孟佳是陶侃的女婿。孟佳是当代名人。“不共戴天,不会自吹自擂多年,永远不会幸福。”。好酒,多而不乱;至于忘了骄傲,没有人。”(《晋代下西洋将军孟頫传》)袁明的“有心一生,一大票人效法先人。”(齐的原话)将来,他的性格和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遗产。祖父家藏书甚多,为他提供了阅读古籍、了解历史的条件。到了晋代,文人以庄老为祖,临摹六经,他不仅像一般文人一样学习老子、庄子,还学习儒家六经和文学、历史、神话等“异书”。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志存高远”和“天生爱山”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就有“以大志逃遍天下”(《杂诗》)的大志向,孝顺太原皇帝十八年(393)。怀着“济世济民”的愿望,他在江州给王凝之敬酒。当时门阀制度严格,出身平民,所以被人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当官受不了,没几天就自首了”(《晋书·陶谦传》)。他辞职回家后,国家又叫他为主簿,他也去婉言谢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荆州,加入桓玄为诸侯。此时的桓玄正在控制长江中上游,瞅准机会篡夺东晋政权。他当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而远至西京。"(《辛丑去七月离返江陵夜游》)对桓玄有自责。”怎么能淹没在长久的爱情里?"(《庚子五月中旬诗二首,从京师到治林》)为屈身于人的仕宦生活发出了深深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因为母亲去世,他辞职回家了。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对抗朝廷,入侵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夺皇帝位,改国号为楚,将安帝囚禁在浔阳。在家乡,他致力于自筹资金,闭门高歌:“墓门之下,与世隔绝。”看看周围,谁知道,匪警是正常关闭的。“对桓玄称帝,表示不屑。元兴三年,大将军、下邳武帝和、何无忌等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桓玄打败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浔阳的安迪带到了江陵。离家从军于刘裕麾下(陶渊明在刘裕攻陷建康后从军)。刘裕讨伐桓玄时,循着田畴效忠东汉的故事,乔装成私旅者,冒险到建康,把桓玄挟持为安帝到江陵的全部故事,从而实现了反抗篡位者的意愿。他高兴得写了一首诗:“四十而无知,我不怕。我因我的车而出名,我也想出名。“虽隔千里,怎敢!”(《停云四》)刘裕入主建康后,作风相当不凡。东晋政治长期存在“废尽官”的腐败现象。刘裕“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后,先以威胁手段(提前封禁),“海内外官员无不肃然起敬,移风易俗”。他的性格、才华、成就与陶侃颇为相似,一度对他有好感。但入幕不久,只见刘裕为了断绝异己,杀了桓玄有功的刁逵一家和无辜的王虞父子,并凭借他的风流韵事,任命了大家都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王澍担任录事、主事扬州刺史等重要官职。这些黑暗的现象令他失望。《屈阿左,第一镇军参军》诗中写道:“我累山河,却思念山河。”“我会谈论它,并随着它移动,我最终会回到课堂上。”然后辞职隐居。艺兮元年(405),调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参军。三月,他奉命去建康为刘请辞。刘离开的岗位后,他也跟着离开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绍其为彭泽县令。到了第81天,遇到旬阳郡的杜佑,属下说:“做个皮绳,迎接他。”他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村里的孩子弯腰。”他得到了离职的许可。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辞去彭泽县令而告终。这十三年,是他为了实现“济贫”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失望、最后绝望的十三年。最后,《归去来Xi词》一诗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退休生活陶渊明辞官回乡,过着“倾其所有”的生活。因其宅前植有五柳,人称五柳先生。他的妻子翟与他志趣相投。她快乐而谦逊。"她丈夫在前面犁地,她妻子在后面锄地。"共同努力维持她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还可以。“方宅十余亩,草房八九间,柳荫后檐,李涛罗塘前。”袁明爱菊花,家里到处都种着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饮酒》)至今广为人知。他嗜酒如命,喝了就会醉。朋友来访,无论高低贵贱,只要家里有酒,就一起喝。他先喝醉了,然后对客人说:“我醉得可以睡觉了。”他在《五六先生传》中也写道:“作饮之时,必醉;我喝醉了,退休了,我毫不犹豫地留下来。”。艺兮四年,居京(今幸子县西玉瑾山脚下)失火。他搬到了栗树镇,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如果有丰收,还可以“享饮春酒,采我园菜”,以防灾年“夏饥夜眠”。快到艺兮的时候,一个老农一大早就来敲门,拿来酒和他一起喝,劝他当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够的。我一辈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你浑(指同流)。”他回答:“我对父亲的话印象很深,我很生气。”真诚的话可以学,违背了就不入迷了。一起享受这杯酒,我不能开车回去。”(《饮酒(第五部)》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本《五首诗》之一。)以“和而不同”的口吻婉拒了老农的建议。晚年,他的生活越来越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帮他,有时候他也忍不住要贷款。他的老朋友于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为石安县令。浔阳之后,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时候留了2万块钱,都送到饭店,一个个喝了。但是,他要求贷款或者原则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拜访。此时,他已经病了,饿了好几天,下不了床。谭道济劝他:“圣贤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路必有路。这孩子生在文明世界,你为何受罪?”他说:“我潜而不敢望圣贤,但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谭道济把肉给了梁,却被他挥手而去。他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但年纪大了,守穷守节的兴趣越来越浓。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神志清醒时,为自己写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诗最后两句,他说:“死法是什么?说明他看待死亡是那么的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自己63年的人生历程(陶渊明的生年尚待考证,所以这里的63年论还有待考证),去世了。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佳公墓,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幸子县交界处的绵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两小三块石碑组成。楷书中间“阿津郑状元陶公敬先生之墓”,左边刻墓志铭,右边刻“去词”诗。是清乾隆元年陶后人所设。
三、主要成就
晋代盛行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空洞狭隘,肤浅无聊。而陶的诗歌却异军突起,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歌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情趣,描写了宁静美好的乡村风光,既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又表现了坚决脱离肮脏政治的情操。他的诗描写农村生活,讴歌劳动和自给自足,这是以往封建文学所没有的,如《归园》、《耿旭新年九月西田收早稻》等。
《饮酒》、《杂诗》、《读山海经》、《荆轲颂》等怀古时事诗,表现了陶渊明隐退后对政治的关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诗。除了评论者推崇的‘悠然见南山’,还有‘精卫捧微木,会填海’。兴田舞为烈士,凶志总以‘金刚怒目’的形式。证明他不是整天整夜的飘。这种‘凶志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如果有取舍,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更现实。”(《桀桀亭的两篇散文,无题稿》)
其他一些诗歌包括“乐天知命”,“托付自然”和逃避世界的消极思想。
第四,历史评价
东晋陶渊明死后,他的挚友颜延之为他题写了《郑涛史记》,并谥号为“静节”。颜延之在讣告中赞扬了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但没有充分肯定他的文学成就。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非常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编撰、作序、传记陶渊明。《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文集,意义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不挤,言词辉煌,起伏明显,优于他人,抑扬顿挫,爽朗如北京”。
陶渊明在南朝的文学地位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时期,喜欢陶渊明诗歌的诗人越来越多,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王绩是初唐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他和陶渊明一样,多次隐居乡间,以琴酒自娱。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崇拜陶渊明。他在《盛夏去哈南送老北京游》中写道:鉴赏《高适传》,陶最精,眼中满是田园情趣,故自称皇帝。
李白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词。在《给郑立扬的一出戏》里,我写道:凌涛天天醉,不知五柳清泉。苏秦无弦,用毛巾斟酒。在微风吹拂的北窗下,我自称为Xi皇帝。到了栗子,我遇到了我的一生。李白的“哦,我怎么能对高官厚禄卑躬屈膝”的思想和陶渊明的“不为一斗米屈身”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安史之乱后,杜甫过着漂泊的生活,视陶渊明为知己。他在《致河南印伟先生书》中写道:一客传何隐,众人问孔融。庆阳仍与世隔绝,张复仍在西方。石鼎分门户,词场沿袭国风。尊而望地,放过穷。浊酒求陶令,朱砂访葛洪。江湖短褐,霜雪满飞顶。监干坤大,流转空。我羞于认识蓟,但我害怕嘲笑杨雄。无视错误的神和恐惧,讴歌美德和正义。尸乡残土室鸡翁谁愿?
中唐诗人白居易对陶渊明这个人非常推崇。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这里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参观了陶渊明故居,写了《访陶公旧居》这首诗。诗中“尘污不污玉,灵峰不啄”首先用来赞美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尘污不污玉,灵峰不啄玉。唉,陶静节生于晋宋。心真的很守护,嘴不会说话。永远只有孤竹,拂衣首阳山。贫穷和饥饿并不难。王先生有五个男人,他们一起饥寒交迫。如果你的肠子里没有足够的食物,你就不能完成你的衣服。我无力继续签约,可谓真贤。我生下你丈夫已经500年了。每次看《五柳列传》,都想捶胸顿足。我曾经咏遗,写过十六篇。今天去老家玩的时候,森若君也在。不羡一瓶酒,不羡一琴无弦。穆钧的遗产是好的,他在这个元秋老死。柴桑古村,板栗老山河。篱下无菊,废墟有烟。虽然后裔不详,但宗族并未迁走。每次我姓任涛,我的心还在那里。白居易在《小陶隐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离我已久,有纸有墨。劝我喝了一杯又一杯,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来自老板,很佩服他的为人。别人达不到,效果是醉了。中国古代文人都有饮酒的共同品格,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诗说得很清楚:“别无所成,效果皆醉。”
到了宋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认。欧阳修称赞《去词》说:“金无文章,陶渊明有《去词》。欧阳修也说:“我爱陶渊明,爱酒,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陶渊明的诗“盖房子是在人情,但没有车马。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自从有了诗人,就没有这样的句子了。但元末明初偏于群外,词作辉煌,晋宋之间只有一个。"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我与诗人并不十分好,只有好而深刻的诗不多,但他们的诗质而写实,只与曹、刘、鲍、谢、李、杜甫的诗一样好"。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与实、富与实”四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视陶渊明为良师益友。他不仅喜爱他的诗,而且钦佩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要做官就要做官,不要疑神疑鬼;“如果你想被隐藏,你就会被隐藏,而不是去它。饿了就扣门要饭;吃饱了就用鸡和小米迎客。古今圣贤,弥足珍贵。”人们重视真实,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来源于人们的真实,这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以为耻,深以为悟,欲以夕节为戒。”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对陶渊明的推崇无疑对进一步确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以陶渊明为知己。《水龙隐》一词中说:“你要相信,这个翁没有死,现在他生气了。”辛弃疾留下的词有626首,其中有60首是背述、提及、明引、隐引温韬陶的,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说:“采菊必信,万年高情,唯有陶彭泽。”给了陶渊明一个人古往今来最高的评价。
元代沿袭了宋代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鲁迅先生曾说:“陶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浑身不‘静’。”梁启超在评价陶渊明时曾说,“自然是他慈爱的伴侣,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说,陶在自然与哲学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人生的苦难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和伟大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陶渊明的诗重在抒发情感和志向。他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很精彩。在平淡醇厚的诗歌中,有着热烈的感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五首,是山水田园诗中的极品或极品。其中《少无俗韵》编入中学生语文课本。诗歌的抒情性令人耳目一新;诗的风景令人大开眼界。看完之后难忘。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作为金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经常在庐山与佛教交往,可想而知,但他们在思想上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究过陶的诗,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无神论者,外表文静,内心温暖,乐于助人。少年时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然而,当官一段时间后,现实让他失望了。他不想和当权的人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了一条退隐归田的道路。这时他受到庄子哲学的影响。因为他过着许多文人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又亲自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有所接触,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此,在金代提倡旧文风的时候,他能够创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形式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逃离四海的凶志”到老年时的“留世的凶志”,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世界。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恰恰是他对一个人人自立友爱,没有现实中种种烦恼和贫困的社会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达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某种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无法回避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穷,及时行乐,避世。然而,由于其阶级偏好,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词人更注重欣赏和赞美他在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是陶渊明诗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