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有多少人参战?

一战死亡人数如下:

盟军阵亡总人数:549.76万

阵亡盟军士兵:338.25万人

战争双方受伤总人数:约2000万。

平民死亡总数:6 493 00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 or 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19年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的大范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拉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被外国列强瓜分,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加剧,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平等的背景下,爆发了一场重新划分世界、争夺霸权的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的进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属于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属于同盟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这场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战死亡人数如下:

平民死亡总数:约2730万人。

总死亡人数:约500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和与战争有关的原因(如灾难、饥荒、缺医少药、传染病传播、征兵、劳工招募、屠杀等)的约有7000万人。)(约三分之二的欧洲和非洲战场,三分之一死于欧洲和非洲的人死于纳粹集中营或被纳粹集体屠杀和折磨,占二战交战双方蓄意屠杀的比例。

这7000万人中,苏联社会主义* *和国联占2660万(1941-1945),军人占35%。苏联社会主义* *和国联的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也是巨大的,仅登记在册的士兵累计人数就高达1945。中国约占654.38+08万人(654.38+0937-654.38+0945,其中军人约占654.38+05%,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约为654.38+06万,因此累计伤亡人数约为3500万)。

7000万人按照死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死军人;二是在大屠杀中死亡的平民和战俘;第三,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

二战阵亡士兵总数约为18万人(不包括死亡俘虏)。超过18万平民和战俘被交战双方杀害(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国第三帝国之手);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数,如战争造成的灾难、饥荒、缺乏医疗、传染病传播、征兵、劳工招募等,超过65,438+0,500-3,000万(这是主观的,取决于东道国如何界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中华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国际联盟等国家后来大大增加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为如此,比如民国所列伤亡人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18万,而在这18万的死亡人数中,属于前两类的死亡人数约占20%,而苏维埃社会主义和国联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民国18万死亡人口中,因1942年河南大旱造成的饥荒和非占领区各种原因造成的其他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300万。因为战争导致无法救援,灾难扩大,所以把这些死亡算进去也是合理的。抗战胜利不久,民国公布的死亡人数是800多万,统计标准变了。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受伤、被俘和失踪构成,士兵的死亡包括战斗死亡、受伤死亡和其他原因死亡。以苏德战争中苏联的损失为例:苏联累计损失2959.3万。其中死亡6817000人(战斗中死亡76%,因伤死亡16%,因病和意外死亡8%),被俘或失踪4456000人,累计受伤人数1832万人(受伤82.9%,因病减少16.6%)。此外,损失的构成因战争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以苏德战争时期的苏军为例,苏军历年月平均损失分别为:1941,000,1,000,000,1,94261,943,65.5。70万元在1945,差别不太大。损失最严重的1941与损失最少的1944之比只有1.24倍,但历年损失中死亡、受伤、俘虏的比例差别很大,有1.24倍。1942为276,5438+00,000,1943为192,000,1944为147,000,1945为186,000,相差3.37。一般来说,进攻方的伤员比例较大,而撤退方,由于其伤员不能及时撤离,或最终沦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救治而死亡,因此,失败方的死伤人员比例较大,尤其是被围困的部队,如斯大林格勒被围困的28万德军,除了空运出来的3万多伤员外,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遭遇与此类似。一个又一个岛屿成了失去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大多数守岛日军的归宿。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又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 9月1—1945 9月2日,德意日法西斯等轴心国(以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反法西斯联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为另一方。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作战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9000多万军民在战争中伤亡,超过4万亿美元被浪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苏、中、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结束。